AI导读:

新年伊始,A股市场呈现上涨趋势,但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引发担忧。回顾过去几年,市场成交活跃,但自去年3月起逐渐下滑。尽管今年市场一度出现单日成交8000亿元情况,但仍难以持续稳定在8000亿元以上。投资者需保持谨慎态度,观察市场走势。

新年伊始,A股市场迎来了久违的上涨趋势,尽管期间伴随着震荡反复,且回升幅度有限,但整体形态已呈现出向上的态势,几大主要指数均有所攀升。当前,多数投资者对A股后市持乐观态度,然而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也引发了一定的担忧。

回顾过去几年,A股市场成交活跃,沪深两市单日合计成交金额常破万亿元,并持续多日保持高位。即便在去年年初,大盘下跌趋势明显,两市单日合计成交金额仍维持在万亿元左右。然而,自去年3月起,随着股市加速下跌,市场活跃度降低,万亿成交不再。尤其是7月后,结构性行情大幅降温,市场热点散乱,成交金额迅速下滑至日均6000多亿元。至去年年底,受利好消息影响,股市回暖,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但成交金额仅恢复至每天7000亿元左右。

进入2023年,市场曾一度出现单日成交8000亿元的情况,令投资者对量增价升充满期待。然而,这种成交增长未能持续,目前仍难以稳定在8000亿元以上,与一年前的万亿成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成交量未能有效放大的原因何在?分析指出,当前指数较一年前有所降低,意味着平均股价下降,在成交量不变的情况下,成交金额自然减少。此外,市场缺乏稳定热点,个股与板块轮动迅速,操作难度加大,导致市场缺乏财富效应,增量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使得行情仅依靠存量资金在盘中相互博弈,换手率难以大幅提升。

去年市场波动,特别是四季度股债双杀,投资者心态趋于谨慎,银行储蓄快速增加,反映出强烈的风险厌恶倾向。因此,以往每年年初资金直接入市或通过基金间接入市的局面,今年至今尚未出现。尽管投资者对后市的信心有所提升,但仍需考虑不确定性和风险。当前,准备大举入市的投资者数量有限。尽管外资正加快进入A股市场,北向资金连续多日净买入,但境内资金南下趋势更为明显。

然而,随着不确定因素被化解,经济复苏信号更加明确,市场信心将逐渐提升。A股作为相对价值洼地,吸引力将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成交量放大并非不可能,而是需要合适的时机和条件。就近期市场状况而言,这些因素尚不具备,因此短期内A股市场成交金额难以迅速达到万亿元水平,股市表现也难以特别出色。

这也提醒投资者,在成交未明显放大时,对后市应持谨慎态度。若市场成交额持续放大,则可考虑适度做多。毕竟,“量为价先”的股谚,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