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晶华新材中报显示营收增长但净利润下滑,销售净利率创近两年次低。公司新设子公司布局机器人与固态电池业务,但尚处开发阶段,无法贡献营收,高估值或难持续。


中报披露窗口期,年内估值快速拔升的概念股迎来业绩验证。

8月11日早盘,晶华新材(603683.SH)开盘五分钟后封死跌停,报21.44元,创年内单日最大跌幅。上周二,晶华新材创下历史最高价25元,当时该股的年内累计涨幅一度达到178%。今年6月,晶华新材新设控股子公司,以多模态柔性传感器开拓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场景,诱发股价跌停的或是公司刚刚披露的中报业绩。8月10日晶华新材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变动背离,营收同比增长10%,归母净利润与利润总额分别同比下降7.3%、20.01%。

截至最新收盘日,晶华新材的市盈率(TTM)达96.9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主营业务承压之际,晶华新材表示,新设控股子公司布局的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处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在新业务尚无法贡献业绩的情况下,仅靠预期炒作或无法支撑晶华新材的高估值。

上半年盈利能力承压

根据财报,晶华新材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9.47亿元,同比增长10.53%;归母净利润为3767.44万元,同比下降7.3%。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2513.15万元,同比下降63.59%。

单季度看,今年第二季度晶华新材实现营业收入5.08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增长8.75%、16.1%,营业利润为1537.43万元,同比环比均减少两成,归母净利润1888.36万元,环比增长0.5%。

公开资料显示,晶华新材主营业务涵盖工业胶粘材料、电子胶粘材料等,消费电子和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是公司产品的重要应用方向,其中工业胶粘和电子胶粘是主要营收来源。

谈及粘胶行业发展,晶华新材在财报中称,胶粘剂和胶粘带行业内企业多而小、分布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国内虽有少数领先企业在中高端产品领域崭露头角,但整体竞争力仍弱,3M、德莎、日东等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占据中高端市场。

对于上半年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晶华新材未作解释。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净利率下滑是晶华新材盈利承压的原因之一。Wind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3.9%,环比一季度降低0.53个百分点,同时也是2023年三季度以来的次低水平。

另外,晶华新材的销售费用增长也是导致利润下降的原因之一。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达2796.6万元,同比增长62.2%,该费用增速远超营收增速。

布局新赛道引爆股价,业绩何时兑现?

今年以来,固态电池和机器人产业化正在从‘技术论证阶段’向‘规模化落地阶段’转变,引得市场资金炒作固态电池概念。以固态电池为例,截至最新收盘日,固态电池板块48只股年内平均上涨26.6%。

晶华新材2025年前7个月股价累计涨幅约140%,公司部分董事及高管6月底抛出了减持股份计划。晶华新材的股价核心驱动力来自两大热门赛道:机器人、固态电池。乘着赛道大热,晶华新材通过新设控股子公司,布局了电池与机器人业务。中报显示,晶华新材今年6月12日注册成立了北京晶智感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持股比例为51%。晶智感的主营业务从事多模态柔性传感器,产品范围覆盖机器人触觉、新能源电池等模组。

控股子公司落地同时,晶华新材的股价也开始了一波主升浪。6月26日至今,晶华新材累计上涨45.96%。

新设子公司成立后,互动易平台上向晶华新材提问新赛道进展的投资者络绎不绝,不过,记者梳理半年报信息发现,晶华新材的机器人与固态电池新业务还不具备贡献营业收入的能力。

晶华新材表示,晶智感目前处于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主要开发机器人、医疗健康、工业与消费电子领域。另就固态电池业务发展,晶华新材称:“公司的电子胶粘材料应用于电池的电芯、模组、pack等部位。”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