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科创星十年深耕硬科技投资,通过冠军营等投后服务体系,助力科学家创业者少走弯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中科创星投资加速,围绕光电芯片等领域出手80余次,整体管理规模超12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北京报道

3月末的一个下午,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结束上海会议,立即搭乘最近航班返回西安,只为参加一场与70余位硬科技创业者的盛会——第九期“中科创星硬科技冠军企业创业营”(简称“冠军营”)结营活动。过去一年,这些创业者以冠军营为平台,前往合肥、上海等地学习,最终在西安完成结业。

“企业成功,我们才能成功,投资才有好回报。冠军营助力学员成长,他们成为‘科技新贵’,我们的坚持和投入就值得。”李浩在结营晚宴上深情地说。

中科创星深耕冠军营十年,这只是其庞大投后体系的一环。这家专注硬科技早期的投资机构,构建了“软服务+硬服务”投后体系,包括创业培训、融资咨询等“软服务”,以及联合股东提供小试中试平台、定制科技空间等“硬服务”。

“投后服务不是募资噱头,创造价值很难,远非表面功夫。硬科技投资,投后服务更需真功夫。”李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硬科技投资从冷门到主流,创投机构深入高校找技术创新,抢投科学家。但科学家转型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任重道远。在这场硬科技马拉松中,中科创星体系化投后服务成为加速助力,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繁荣的重要探索。

十年深耕,助力科学家创业者少走弯路

2013年,中科创星成立,专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学家创业。

“我们旨在解决好项目、好技术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孵化成产品的问题。当时无科创板,LP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退出顾虑,募资艰难,我们在自有资金基础上艰难起步。”李浩回忆。

经两年摸索,团队意识到资金支持只是开始,科技成果转化需历经核心技术突破、市场需求验证、工程化生产等漫长过程。

科学家创业者有改变世界的情怀、技术实力,但商业经验缺乏,需从技术思维转向市场、管理思维。2015年,中科创星设立冠军营,通过免费课程、活动,助力创业者跨越鸿沟,培育硬科技冠军企业。

“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我们愿助力。即便不能将所有科学家培养成企业家,只要他们与职业经理人或商业合伙人相互理解、尊重配合,也是进步。”李浩说。

2015年,中科创星管理一只1.27亿元基金,管理费200多万,却投入100多万于冠军营。可见重视程度。

中科创星持续投入,为学员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十年深耕,冠军营成为硬科技创业者争相参与的公益平台,已服务超560位创业者,企业累计融资近200轮,估值超百亿企业近10家。

多位学员表示,冠军营带来丰厚收获。中智科仪创始人方正军说:“创业孤独,冠军营让我结识同行者,获得力量。”

中智科仪专注超快门控成像技术,前八年未融资。2024年3月,获中科创星投资。方正军坦言:“对接多机构,少有人懂我们技术。感谢中科创星看懂我们。”

方正军参加冠军营,表示课程弥补创业知识短板,对公司管理大有帮助。

超高装总经理何琳也表示,冠军营课程解决组织管理、营销困惑,结识志同道合朋友,了解西安优惠政策,计划在西安设子公司。

体系化投后服务,助力硬科技企业成长

冠军营只是中科创星投后服务缩影。中科创星已形成“软硬一体”投后服务体系,为被投企业提供可持续服务。

李浩解释,中科创星主要投资科学家早期项目,多来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有共同需求。基于此,形成投后服务体系。

如科研人员在经营管理需帮助,中科创星为其找商业合伙人或职业经理;融资需求大,成立投行部助力;产业对接弱,成立产业资源部对接。

中科创星投资范围集中,能针对共同需求提供有效服务。投后服务已具竞争力,不易复制。

投后服务公司制管理,是中科创星升级标志。中科创星和星创科服团队约150人,投后人员占一半。

投后人员代表股东管理,参与决策,维护股东利益。星创科服人员把被投企业当客户,提供服务,部分业务收费。

李浩表示,服务免费时受称赞,收费时则不被需要,说明价值不高。价值大于费用,企业才愿付费,服务才可持续。

收费模式激励性强,吸引优秀人才做投后服务。

硬科技时代,中科创星投资加速

数合科技是中科创星投资及投后服务受益企业,创始人杨涛用“超预期”形容变化。

三四年前,数合科技遇困境,项目验收、交付受阻,资金链短缺。因AI技术商业化不被看好,融资无果。

中科创星投资助其度过难关,坚持技术研发、产品打造。星创科服在人才招聘、政策咨询、产业资源方面给予帮助,杨涛参加冠军营学习。

“中科创星团队专业,懂我们。投资后,后续融资周期明显缩短。”杨涛说。

硬科技专业度高,投资机构因技术疑虑不敢投资。中科创星深度理解硬科技,常“第一个吃螃蟹”,首轮投资后,项目后续融资更顺畅。

类似案例持续发生,股权投资低谷期,中科创星投资加速。2024年,围绕光电芯片等领域出手80余次,堪称年度最忙VC。今年,将继续保持节奏。

募资端,中科创星成绩亮眼。2024年底,北京三期基金关闭,规模33.2亿元。整体管理规模超120亿元。今年将在上海设第四期主基金,香港设办公室,完成业务布局。

“创办时,硬科技冷门。未料成风口,中科创星今成规模。路子对,路越走越宽。助人越多,越幸运。”李浩感慨。

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成股权投资主流。中科创星积累深耕,形成先发优势。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范围扩大等政策,吸引耐心资本涌入创投市场。

“政策环境好,要避免固有认知。要抓住机遇,把握好政策。”李浩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