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酒类产品增加和消费习惯变化,传统消费场景已难以满足需求。打造酒业消费新场景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贵州、四川等地政府报告中均提到拓展新型消费市场,企业也在积极适应,通过跨业态、新消费场景等形式寻找新出路。

随着酒类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消费习惯的不断演变,传统消费场景已难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开拓酒业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成为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2月17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贵州、四川、山西、福建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出要拓展新型消费市场。同时,各大产区也在积极强化产业集群。贵州省设定了2025年白酒产业达到1600亿元产值的宏伟目标;四川省则致力于共建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深化川南渝西区域协同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企业及产区必须顺应市场发展。通过跨业态合作、拓展新消费场景等方式,可以为酒业发展探索新路径。同时,在各产区政府的支持下,将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壮大。

新场景拓展

白酒行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调整期。作为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酒业成为多地发展规划的重点。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众多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对省内酒类市场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作为酱酒的核心产区,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速“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打造10家优质酱酒体验店,提升21个酒旅融合景区的运营水平,并建设5条美酒美食街区。2025年将创新举办“黔酒中国行”“黔酒全球行”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酱香白酒的消费市场。

四川省宜宾市,作为浓香白酒的核心产区,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采取多项措施激发消费潜能。大力发展“美酒佳肴+”“赛事+旅游”等新兴业态和模式。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推进中国白酒文化胜地等酒文旅项目建设,力争优质白酒产业产值达到950亿元。

福建省着重提升传统消费,持续举办“全闽乐购”、福品博览会等活动,助力福茶、福酒、闽菜等“福品”的消费;绵竹市则聚焦打造酒街、酒庄、酒村、酒节等精品线路节点,提升以白酒为载体的商业文化传播效能。

白酒行业正经历从单一消费场景向多元化消费场景的转变,不仅各产区积极应对,企业也在不断适应。山西汾酒启动“年轻化1.0”战略,紧抓年轻消费群体;泸州老窖近年来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消费体验,为品牌与消费者搭建互动平台;五粮液此前提出构建“消费圈层+消费场景”的新模式,涵盖宴席、礼赠、收藏等多种场景。

贵州茅台在2025年经销商联谊会上明确提出,2025年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持续推进“三个转型”,即客群转型、场景转型、服务转型。

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表示,茅台酒营销团队应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下的消费场景转变需求,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逐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覆盖B端、C端的数字营销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消费需求变迁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似乎都将目光投向了新场景的拓展。从传统的电视广告、依赖渠道大商,到现在的拓展新场景,借助文化、旅游、餐饮等业态,寻求新增量的背后是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表示,随着消费结构与习惯的变化,传统营销模式已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用酒需求,基于场景转换的新兴消费市场正在崛起。这涵盖了酒旅融合、数字化营销、跨界联名与定制化、私域社区、高端文化品鉴等多种形式。

里斯咨询此前发布的《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显示,年轻人酒饮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潜在年轻酒饮人群达4.9亿。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轻人喝酒报告》显示,在年轻人喝酒排行榜上,超过半数的年轻人选择啤酒,果酒、鸡尾酒占比均超过四成。值得注意的是,白酒以31.8%的占比位列第四,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酒类消费的主力军,酒类市场的消费者习惯和需求也在悄然变化。面对市场变化,各酒企正在转变营销方式,采用消费者喜爱的营销方式进行宣传,让消费者从更多维度了解、认识品牌,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中国消费品营销专家肖竹青指出,白酒行业当前需要顺势而为,强化体验式营销,围绕终端做C端,常态化开展品鉴营销和体验营销。过去酒行业的业绩增长依赖于渠道大商驱动,现在则依赖于消费者驱动,有效触达高净值人群以及各行各业的商界领袖。

事实上,不仅是企业,产区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倡导新场景与新业态以应对消费升级与需求分化,满足从“喝好酒”到“喝文化”的转变。

蔡学飞进一步分析称,新场景通过直接触达消费者,缓解了渠道压力并提升了利润空间,解决了企业发展问题,并形成了差异化特色,推动了当地产区经济的发展。

拥抱C端用户

从市场角度看,白酒行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在此背景下,白酒企业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消费场景的转变、酒旅项目的融合、文创产品的推出,都是企业、政府积极拥抱C端的表现。

蔡学飞分析称,对于白酒而言,在当前调整期面临着消费习惯与社会新技术等多重影响,可以通过非遗、文创、工艺等文化赋能,利用地理标志与生态优势的产区优势,以及大数据精准营销提供精准服务等,在品质、文化、体验三端深入挖掘白酒价值,从而推动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事实上,随着酒企竞争的日益激烈,行业面向C端的争夺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文创+酒旅成为众多酒企布局C端的新途径。企业通过推出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打破了固有的产品格局,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文创产品凭借创意和工艺吸引消费者为品牌买单,而酒旅融合项目则将消费者“邀请”到酒厂。旅游行业的火爆带动了白酒行业“体验式”业态的兴起。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众多酒企依托窖池及酿造车间等工业旅游项目,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体验,并进一步聚焦和丰富企业文化的氛围感和体验感,通过“白酒+文化+旅游”的“沉浸式”酒庄,打造独属于酒业的“梦工厂”。

途牛副总裁、国家一级品酒师王树柏指出,目前酒旅融合项目在开发、创意、创收和合作方面尚不成熟。许多企业的酒旅项目相对单调乏味,与消费者的亲和力不足,也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可以从系统建设和“C端”消费者认知两方面入手。

肖竹青认为,从目前市场发展来看,酒业已全面进入从渠道驱动向消费者驱动转变的时代,企业需要更多C端用户以及高净值用户。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