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医药行业经历四年冰封期后,近期行情回暖。多元支付体系和AI赋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政策层面积极构建多元化支付体系,AI在医疗领域爆发为行业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外部地缘环境对医药行业影响有限。

  财联社2月23日讯(记者王俊仙郑炳巽)乘着AI东风,医药行业经历四年“冰封期”后,近期行情回暖。这是否预示着医药拐点加速到来?

  相较于AI助力带来的长期变革,医药企业更期待近期有望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带来直接改善,这将为A股医药行情打下坚实基础。

  财联社记者采访多家创新药企及有创新药业务的传统药企,均认为多元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至关重要,包括去年的DRGs对创新药械的除外支付政策、今年初的丙类目录吹风,以及近日网传的完善药价形成机制和医保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征求意见稿等,令各药企备受鼓舞。

  同时,地缘政治风险犹存,但业内对此风险的认知更加客观理性。

  2025年,医药行业能否触底反弹?

  ▌多元支付体系“箭在弦上”

  “对我们来说,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最关键,这样才能确保创新药在巨资研发后实现创新价值,促进行业良性循环。”某上市创新药企董事长告诉财联社记者。

  这代表了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心声,“今年医药行业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到医保商保、支付多元化正在路上”。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构建多元化支付体系。

  例如,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透露,计划年内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聚焦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并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丙类目录对中国创新药产业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多元化创新药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一位创新药企业人员表示,目录实施细节尚待落实。

  近期,业内频传丙类目录将出的消息。

  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指出,此举打破了行业在支付方面的限制,虽窗口不大,但局面已打开,且相关部委和医保局持支持态度。

  2024年7月出台的DRG/DIP 2.0方案,提出了特例单议机制、除外支付等政策,对创新药械支付释放友好信号。

  去年12月,北京医保局发布了第一批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名单。

  ▌全链条和AI赋能争相发力

  更广范围的支持在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的落地。

  去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强调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

  在此基础上,北京、天津等地出台支持创新药政策。同时,网上流传出《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份文件。

  其中,《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指出,将以有效竞争为基础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医保药品价格合理运行,规范非医保药品定价,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发展。

  《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聚焦创新药领域,完善支付标准和价格管理,健全多元支付渠道。

  业内认为,《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是对《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落实。陈竹表示,《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正在探索新价格机制,未来医保集采定价或不再“唯低价论”,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平衡。

  近期,AI对医药行业的催化也备受关注。

  陈竹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爆发为行业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医疗领域数据丰富且未完全开源,垂直程度高,AI具有更大发挥空间。

  政策支持上,202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AI医疗发展。

  其中,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将AI辅助诊断技术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同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次月,2024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

  ▌外部因素更具确定性?

  除国内政策外,外部地缘环境也频繁扰动我国医药行业,包括加征关税、《生物安全法案》等。

  2024年5月14日,美国将进口自中国的注射器和针头关税提高至50%,其他防护设备关税也大幅提高。但这些关税目前尚不影响部分企业出海。

  某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师认为,关税会重塑供应链格局,但对需求端影响有限。中国制造业具有先进性、成本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出口可能仍有扰动,但对整个医药大盘影响相对较小。

  在CXO行业,为应对可能的《生物安全法案》,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分别出售了美国和英国的WuXi ATU业务及爱尔兰疫苗工厂。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表示,国际化CXO龙头已采取措施应对国际局势,保住主干业务。未国际化的CXO将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一起成长。

  里昂对药明生物的看法更加积极,认为《生物安全法》的影响将从不可预测转为可控。

  陈竹认为,中美关系与《生物安全法案》等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在2025年更具确定性。相信中美两国能在生物医药方面找到共同点。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