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战略性重组,加速全球版图重构
AI导读: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此举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中国车企正经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蜕变,全球汽车产业版图将迎来深度重构。
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下一步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战略性重组旨在集合央企的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此外,还将鼓励央企加大其他合作。
国资委释放的信号预示着汽车行业将迎来深度整合,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转型与全球化竞争背景下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快速崛起,打破了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的防线。然而,中国车市价格战频发,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关停并转现象不断,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尘埃落定。
盘古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初,东风与长安的战略重组、吉利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广汽与华为的跨界联盟等事件,标志着汽车行业已从“单打独斗”转向“合纵连横”的深度整合阶段。未来,行业将进入“战国七雄”时代,市场集中度提升,资源向头部聚拢,技术壁垒成为核心竞争优势。从“百舸争流”的春秋时代,迈向“强者恒强”的战国纪元,这场变革将重塑行业格局,颠覆全球汽车工业的权力版图。
全球汽车业版图重构
全球汽车产业历经百年演变,从早期区域市场集中化到跨国集团竞合,再到智能化时代的生态重构,经历了多轮整合。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从全球市场来看,欧洲、美国、日本均通过政策与资本力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欧洲以大众、戴姆勒、宝马、雷诺、Stellantis五大集团构筑技术壁垒;美国“底特律三巨头”(福特公司、通用汽车、克莱斯勒)凭借规模效应主导市场;日本政府推动丰田、日产整合30余家企业形成集约化格局。
盘古智库将全球车企合并浪潮分为三个阶段。自1980年后,全球化浪潮催生了跨国并购,通用和福特分别并购多家品牌,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合并,缔造了全球汽车市场“6+3”体系,2002年这些车企掌控了全球90%的产能。2008年金融危机成为转折点,通用破产、克莱斯勒联姻菲亚特,折射出传统模式危机。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爆发式增长推动了吉利等车企的发展,全球车市格局向“6+X”演变,现代-起亚跻身头部,戴姆勒拆分业务后跌出前十,全球汽车产业旧秩序被颠覆。2020年电动化与智能化触发全球汽车产业深度重构,欧洲PSA与FCA合并为Stellantis集团,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丰田-斯巴鲁共享电动平台;日产-雷诺重构股权;中国车企通过技术输出(如比亚迪刀片电池)与资本运作(吉利收购沃尔沃)重塑全球竞争规则,产业边界从机械制造向软件生态加速迁移,规模效应与技术创新成为双轨制生存法则。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为9060万台,同比增长2%。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中国汽车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巨大,2016至2018年间,中国汽车占全球约30%,虽然2019年略有下降,但2020年后迅速回升,2024年占比达到34.7%。今年2月,比亚迪和吉利在全球汽车市场排名中分别位居第六和第七。
中国车企正经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的蜕变。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大众与小鹏合作,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授权丰田,华为ADS智驾系统搭载在奥迪等外资品牌汽车上。中国车企在技术上的跃迁,推动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建立起全产业链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盘古智库预测,到2035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形成以新能源整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基础设施EPC为支柱的复合出海模式,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规则输出”的升维跨越。此外,以300万辆作为进入世界前十的门槛,未来国内市场竞争格局稳固后,全球十大汽车集团中至少5家将来自中国。
生死竞速
盘古智库报告显示,回顾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整合历程,企业生存的核心能力始终围绕技术迭代与市场适应能力展开。优胜者往往在技术能力、市场化、全球化三大维度中表现突出。这三重能力交织构建起现代车企生存矩阵:技术能力决定发展上限,市场化考验运营效率,全球化衡量战略纵深。未来竞争中,能将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规模效益,在价格战中保持健康现金流并维持研发投入,通过地缘布局分散风险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持续领跑。
在国内市场,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牢牢把控着中国车市,德系、日系、美系和韩系车竞争激烈。中国10家销量超过100万辆的车企中,合资公司一度占到其中7席。然而,当合资品牌沉浸在中国巨大的市场红利中时,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巨变,汽车动能加速从燃油车切换至新能源汽车。如今,比亚迪稳坐国内销量冠军宝座,过去多年销量排名前三的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已与其拉开较大差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2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首次突破70%,其中比亚迪、吉利、长安和奇瑞拿下了近50%的份额。
伴随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急剧萎缩,“关停并转”在合资品牌领域不断上演。从铃木、欧宝退出中国市场,到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合并业务,再到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神龙汽车等变卖工厂瘦身,部分合资品牌加速衰退。另一方面,此前狂奔的造车新势力已初步形成头部企业,而多个品牌已经破产。近两年来,华为、小米等科技新贵加入造车大军,智能化浪潮下,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在汽车产能整体过剩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下,行业兼并现象仍在上演,车企排位不断变化。
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在2025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未来两三年,我国汽车将进入新能源汽车主导市场发展的新阶段。而现在至少有3000多万辆的燃油车产能和2000多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大多是新建。目前,燃油车产销量及盈利率大幅下降,产能大量放空,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部分企业已经停业倒闭,汽车产业生态重构迫在眉睫。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引领和指导,在大力推进燃油车企加快电动化转型的同时,支持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主要通过对燃油车企的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资产收购等方式来实现,减少继续并行发展造成的更大资源浪费。
盘古智库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产业并购整合将沿五大路径加速演进,重构“七雄争霸”新格局,包括央国企通过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外资并购本土新势力获取智能化技术、头部民企通过参股/托管盘活国有产能、企业间并购快速获取技术/渠道、民企收购外资不良资产实现技术吸收与品牌重塑。基于全球汽车产业整合规律及中国市场竞争态势研判,未来十年中国汽车产业将加速向“2+5”梯队格局演进,即以比亚迪、吉利控股为核心的头部(300万辆级主体),叠加通过战略重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团(优化后的国企/新势力/市场型玩家),最终形成2+5的格局(甚至小于7家),进而分为四大梯队。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年销售量300万可“进入主桌打牌”,100万是“生存底线”。比亚迪、吉利组成第一梯队,提前拿到“出线权”;一汽、东风、长安、广汽、上汽、北汽或将通过行政主导式重组实现产能优化,未来只留2-3家;奇瑞、长城、理想、鸿蒙智行、小米、小鹏、蔚来、零跑等存留2-3家;其他企业则被淘汰或并购。
从合资车企“市场换技术”到中国车企技术输出,中国汽车业逆袭。而当价格战的硝烟渐散,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的持久战将拉开帷幕。在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三重浪潮中,中国车企正以整合者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