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重磅监管:强化准入管理,确保安全底线
AI导读: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车企要深刻领会相关通知要求,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会议提出多项要求,包括规范宣传、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等。同时,多家车企高层也公开表态,强调安全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迎来重磅监管加持,监管将强化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4月16日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主要车企均参加。会议强调,车企要深刻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汽车行业专家建议,车企应规范宣传,避免因模糊宣传或夸张承诺引发用户误解和安全隐患。同时,企业亟须在发展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研发创新时应鼓励大胆探索技术边界,但商业化落地必须恪守安全底线。

工信部官网截图
车企宣传智驾营造多个概念
对于这个会议,尽管工信部官网上只挂出了短短300多字的动态消息,但很快引发关注。一份内部会议纪要显示,监管部门围绕测试、宣传、功能安全等维度提出多项要求。比如不能拿用户做测试,车企在宣传时尽量用中文全称;规范术语名称,建议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按照自动化分级标准;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用词,用记忆泊车等代替;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等描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变革方向,正经历技术快速迭代与市场加速布局的阶段,车企相继发布具有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部分车企在宣传车型时提出“L2+”“L2++”“零接管”“脱手驾驶”等营销概念,营造L3级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落地的市场认知,但当前在售车辆搭载的都是L2及以下级别的辅助驾驶。
技术普及须推进用户认知水平提升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4月17日发文表示,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存在技术局限性,在极端天气和场景下,传感器容易出现识别错误,导致系统误判或失效。部分车企往往将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包装成“完美的智能驾驶方案”,模糊了技术本质、回避了功能局限。
他提到,消费者容易过度信任、过分依赖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加之部分产品缺乏有效的驾驶员状态监测手段,或监测要求过于宽松,导致存在误用、滥用风险。
安铁成强调,企业应在宣传和销售环节向消费者明确“组合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不作虚假、夸大宣传,避免使用“脱手”“脱眼”等容易让人误解的宣传语言。同时,建立面向用户的告知机制,清晰准确、简洁易懂地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也认为,企业应准确标注系统的驾驶自动化等级、适用场景、能力边界等,避免因模糊宣传或夸张承诺引发用户误解和安全隐患。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的普及必须同步推进用户认知水平的提升。
研发创新时可大胆探索,落地须恪守安全底线
多家车企高层近期也公开表态,强调安全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表示,智能驾驶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出行安全与效率,要正视技术的发展阶段,将技术的可用性、适用性真实地告知用户。长城汽车会强调人机共驾才是正确使用方式,并通过App教程、车主培训等方式,对用户进行智驾使用技巧、安全使用指南等方面的宣传。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提出,离开安全谈智驾,就是本末倒置。广汽集团发布“星灵安全守护体系”,打造安全出行体验。
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淦家阅也公开表示,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根基不稳的“空中楼阁”。
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呼吁,智驾是辅助用户让其开车更安全,不是自动驾驶。车企有责任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的功能、能力水平及能力边界。
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今年2月联合发布的通知里提到,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事件事故报告与研判机制。企业在获知其生产销售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发生相关事件或事故时,要向相关部门报告。
安铁成表示,该通知将安全放在首位,对于政府和行业企业而言,亟须在发展与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付炳锋则认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动,也亟须制度保障与行业自律共同发力。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