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康龙化成连续两日回购H股,但股价持续下跌,重要股东减持。公司业绩逐年恶化,扣非净利润首次下降。与同行相比,颓势明显。此外,公司业绩恶化可能引发商誉减值风险。

12月17日晚间,康龙化成(300759/03759)发布公告,公司于当日斥资276万港元回购20万股H股,回购价格区间为13.7-13.98港元。前一天,即12月16日,公司也斥资282万港元回购了相同数量的H股,回购价格区间为13.82-14.2港元。

早在12月9日,康龙化成曾公告称,计划最多使用5000万元回购H股。然而,相对于康龙化成的体量而言,本次回购规模较小。12月17日收盘时,康龙化成A股和H股的总市值分别为496.6亿元和248.8亿港元,当日成交额分别为4.2亿元和4999万港元,本次回购金额上限仅略高于港股一天的成交额。

尽管公司在进行回购,但康龙化成的股东在减持方面却毫不手软。12月9日的公告显示,深圳市信中康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一致行动人深圳市信中龙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累计减持公司A股1600万股,占总股本比例0.90%,减持金额高达4.6亿元。这两家合伙企业的管理人均为中信并购基金,减持后持股比例从17.2%下降至16.3%。

自2021年7月份以来,康龙化成的股价持续下跌。截至12月17日收盘,A股收盘价相比之前的高点跌幅已达73.9%,市值蒸发了1404.4亿元。尽管股价已跌至历史底部区域,但重要股东仍选择大举减持。

从估值角度看,尽管股价大跌,但康龙化成的估值依然不算便宜。公司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15.4亿元和16亿元,2024年三季度末净资产为133.9亿元。按A股12月17日收盘市值计算,公司目前的PE(按2023年净利润计算)和PB(按2024年三季度末净资产计算)分别为31倍和3.7倍。

从业绩上看,康龙化成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2-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变动分别为37.9%、12.4%、3%,扣非净利润同比变动分别为6%、6.5%、-27.7%,业绩呈现逐年恶化趋势,扣非净利润更是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作为CRO行业的从业者,康龙化成主要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及生产服务。公司业绩下滑固然与行业性调整有关,但与同行相比,颓势明显。例如,药明康德(603259)作为CRO龙头,其2021年营收和扣非净利润为康龙化成的3倍左右,且在高基数之下继续实现高增长。尽管进入2024年后,药明康德的业绩也有所下滑,但降幅仅为康龙化成的一半。

与三年前同期相比,药明康德2024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康龙化成的2.2倍,而康龙化成仅为三年前同期的84%,近三年业绩完败于业内龙头。

在主业不振的情况下,康龙化成选择通过出售资产来粉饰利润。2024年5月,公司将参股公司PROTEOLOGIX,INC.整体出售给美股上市公司Johnson&Johnson,交易对价为1.02亿美元。受益于此,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收获非经常性损益6.4亿元,助力期间净利润同比增长24.8%。

此外,业绩恶化是否会引发减值风险也值得关注。康龙化成过去先后实施多笔收购,2024年三季度末商誉金额达到28.4亿元。相比之下,药明康德规模为康龙化成三倍多,目前商誉金额也不过18.4亿元。可见,康龙化成对外并购相对激进,业绩恶化可能会引发商誉减值风险。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