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家用机器人正逐步走进现实生活。然而,家庭场景的复杂性和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对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本文探讨了家用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推动家用机器人普及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家用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生活。挪威机器人初创公司1X科技推出的家用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不仅能够冲咖啡、叠衣服,还能递送物品,宛如一位贴身的“机器人管家”。与此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等科研机构也推出了家务机器人原型Mobile ALOHA,它能完成包括制作滑蛋虾仁、拉拉链以及辅助剃须等复杂任务。而在中国,优理奇机器人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家用机器人计划,力求让机器人成为每个家庭的得力助手。尽管家用机器人尚未全面普及,但近年来该领域取得的新进展无疑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进家”的美好前景。

面对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育儿需求的不断增长,家用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老年人日常护理、情感陪伴以及儿童教育、监督等方面的需求为家用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尽管市场需求迫切,家用机器人却迟迟未能全面进入家庭。家庭场景的复杂性和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对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也是家用机器人落地面临的主要挑战。

优理奇机器人科技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丰瑜指出,相比工业场景,家庭场景中的机器人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既要能够处理各种任务,还要确保价格亲民。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在自动化生产、汽车制造、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服务机器人也逐渐在商超、餐厅等领域崭露头角。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家用机器人的落地相对滞后。尽管如此,业内普遍认为家用机器人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在推动家用机器人落地的过程中,不同企业采取了多样化的实现路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预计,未来五年家用机器人很可能从最简单的单一场景任务开始逐步进入家庭,如扫地、收拾桌面、扔垃圾等。随后,家用机器人将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任务,如叠衣服、整理床铺等。杨丰瑜也认为,家用机器人将在三到五年内逐步进入更多家庭,在清扫、洗衣等特定任务场景中展现价值。

在外观设计方面,未来家用机器人不一定采用人形形态。出于便捷性和成本考虑,许多企业开始探索其他设计方式。例如,优理奇机器人公司研发的Wanda机器人就采用了轮式底盘设计。美国机器人初创公司Weave Robotics发布的家用机器人Isaac也采用了轮式底盘和双臂夹爪设计,能够捡拾玩具、为宠物更换食盆等。这些企业正通过创新设计推动家用机器人的普及。

然而,家用机器人的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专家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内,随着感知系统和末端泛化操作水平的进步,家用机器人有望普及。但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消费者接受度的提升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在安全性方面,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确保机器人在各种情况下都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此外,随着机器人成为家庭一员,人机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开展前瞻研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针对家用机器人领域尚未有明确技术和行业标准的问题,受访专家建议国家通过政策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这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家用机器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加速其普及进程。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及链接信息保留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