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比亚迪即将召开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相关概念股强势上涨。比亚迪有望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规模交付,加速智驾数据积累,助力城区NOA算法自研。销量催生质量,比亚迪将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所有新推车型,挑战传统生态和习惯,未来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涉及多方问题。



  近日,比亚迪及其相关概念股在市场掀起了一波强势上涨行情,这一波涨势的背后,源于比亚迪即将于2月10日在深圳总部召开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发布会上,比亚迪将以“天神之眼,开创智驾新时代,让每一个人都能畅享高阶智驾”为主题,向公众展示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新成果。科技以人为本,比亚迪正致力于将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至每一位消费者,实现科技的共享与普惠。

  据媒体援引的证券分析指出,比亚迪有望通过短期内的外部合作实现规模交付,并在中长期凭借销量和成本优势,加速智驾数据的积累。这将为其城区NOA算法的自研提供有力支持,最终推动算法全栈自研和量产的实现,从而有效缩小与当前头部车企的差距。

  核心问题在于,销量必须催生质量。在当前电动车市场中,最大的质量焦点已不再是电池起火或碰撞安全等传统问题,而是智能驾驶技术的“质量”和含金量。事实上,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并不逊色,只是公众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电池性能和价格层面。

  比亚迪的智能驾驶技术之所以被低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其了解不足。懂车等APP对比亚迪多个车型的测试已经证明了其智能驾驶技术的实力。然而,要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点,比亚迪需要将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所有新推车型中,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亲身体验到智能驾驶的便捷与乐趣。比如,即使是最便宜的网约车也能配备智能驾驶技术,让每一位司机都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

  特斯拉在这一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无论是高价车型还是低价车型,特斯拉都配备了统一的智能驾驶系统,不会因用户的支付能力而增加或削减最核心的智驾配置。因为特斯拉深知,享受和快感因人而异,但生命底线应该是平等的。然而,在众多车企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多。比亚迪此次能否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然而,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只是第一步。智能探索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即使在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终极层面,也仍然存在着效率高低的问题。比如,车辆是否能在高速状态下实现无人驾驶,或者只能降低速度以保证安全。此外,企业在智能驾驶问题上是否能够兜底,是否为了形象而推卸责任,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用户是否在任何场景下都敢放手驾驶,这里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悬念和责任争议空间。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下放和普及,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社会误解、博弈和挑剔。因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生态和习惯的挑战,需要时间进行磨合。比如两年前的潮州特斯拉驾驶失控事故,虽然最高司法层面已经判定并非车辆问题,但责任人的确定、赔偿和惩处等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种不确定性给智能驾驶技术的清晰前景蒙上了许多迷雾。

  因此,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下放和普及不仅取决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还涉及外在的更复杂的双方信息透明、驾驶责任厘清、政府检测能力和商业保险覆盖等问题。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文 | 记者戚耀琪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点击这里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