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躁动行情加速,聚焦端侧AI与非美出海策略
AI导读:
春季市场躁动显著提速,技术革新引领交易风格极致分化。当前策略应强化端侧AI产业逻辑,聚焦潜力板块,并逐步转向非美市场拓展与红利捕捉的杠铃策略。文章分析中美科技股估值差异、重点行业估值情况及配置建议,展望科技行情分化趋势。
由技术革新引领的春季市场躁动显著提速,交易风格与结构趋向极端,未来市场分化势在必行。中国科技资产的吸引力正被全球资本重新审视,中美之间的估值差距有望逐步缩小。本轮市场趋势预计将持续深化,结构分化与行情节奏将成为核心要素。当前策略应强化以端侧AI为主导的产业逻辑,聚焦潜力板块,并逐步转向非美市场拓展与红利捕捉的杠铃策略。一方面,节后首周市场成交量激增,春季躁动趋势明显,抢筹指标与活跃私募仓位维持高位,同时外资流出和部分公募产品赎回压力有所缓解。AI产业链成为强势行业焦点,TMT板块成交量占全A股比重迅速攀升至45%,风险偏好提升,事件催化效应持续,科技行情有望进一步展开,但分化格局不可避免,从全面上涨到分化,再到最终缩圈/轮动的演变符合产业逻辑与历史规律。另一方面,自2022年底AI产业革命以来,中美科技股估值差距显著扩大,但近期伴随中国技术突破,这一差距开始收窄。对比分析中美行业龙头,发现中国互联网、通信硬件、智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资产估值偏低;半导体、软件估值偏高;消费电子估值接近。配置方面,预计以AI产业链为核心的科技行情将持续,当前应紧扣产业逻辑,关注景气度高的端侧AI板块;预计后续低波动风格将展现超额收益,建议采用非美市场拓展+消费与垄断红利并重的杠铃策略。
节后春季躁动提速,交易风格极致分化
节后首周,高位高波动资产表现抢眼,AI产业链成为强势行业集中地。DeepSeek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进步及资产价值重估的热议,政策层面亦频繁释放重视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信号。沪深两市成交量大幅攀升,最近两个交易日主要宽基指数的平均日度振幅和换手率均达到近十年80%分位数以上。高位高波动行业领跑,端侧AI、人形机器人、智驾等主题表现突出。TMT板块成交量占比迅速提升,港股估值也因风险偏好提升而快速修复。
科技行情持续分化,聚焦端侧AI等细分方向
风险偏好提升,事件催化持续,科技行情有望进一步深化。但伴随交易风格极致与行为高度一致,分化不可避免。AI产业链行情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22年底至2024年二季度,算力需求因模型迭代而激增;2024年二至四季度,市场一度对AI应用落地前景及资本支出可持续性产生分歧,但随后疑虑逐渐消散;自2025年初以来,AI Agent等应用有望加速落地,DeepSeek推动应用成本下降,端侧AI如智能驾驶、AI PC等吸引力增强。
抢筹指标高位,外资流出态势暂缓
市场回暖迹象明显,交易损耗指标好转,抢筹指标持续高位,A股集合竞价成交额占比极高。外资流出态势暂缓,样本被动基金最近两周净流入,公募产品结束净赎回转为微幅净申购。私募仓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融资余额保持稳定。
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中美估值差收敛
自2022年底AI科技浪潮启动以来,中美科技股估值差经历分化后重新收敛。纳斯达克100、科创创业50、恒生科技指数收益率及超额收益分化,但估值差异逐渐缩小。从重点行业头部公司对比来看,中美在互联网、通信硬件、智能车和智能驾驶等领域估值差异显著,半导体、软件估值差异大,消费电子估值接近。
当前配置建议:聚焦端侧AI,布局非美出海与红利捕捉
Deepseek推动端侧AI成本降低,叠加消费国补政策,智能驾驶、AI PC等高确定性方向前景看好。投资者共识板块交易进攻性极致,后续低波动风格或展现超额收益,建议采用非美市场拓展+消费与垄断红利并重的杠铃策略。
风险因素
中美科技、贸易、金融领域摩擦升级;国内政策力度及经济复苏不及预期;DeepSeek及相关产业链发展不及预期;海内外宏观流动性收紧超预期;地区冲突升级。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原文链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