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政策助力2025年春节手机换新热潮
AI导读:
2025年春节,国补政策实施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82%,中高端手机市场受益显著。但政策长期效应存疑虑,业界担忧补贴结束后市场调整。
新增实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是2025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一大亮点。手机成为2025年春节换新潮中的绝对主力。
2月10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2025年春节期间(2025年1月28日—2月4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火热开展,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82%。据初步梳理,春节期间全国手机、平板等数码产品销售量突破450万台,销售额占消费品以旧换新总销售额的45%。相关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参与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和手机等数码产品中,手机销售额占比近70%,显示出强劲的消费需求。
Canalys研究分析师钟晓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补贴(国补)政策落地后的第一周,市场表现整体较为可观,其中3000—4000元价位段的机型受到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这一价位段成为销售热点。
然而,政策红利背后,也让6000元以内价格段的手机产品竞争更加激烈。部分线下零售商因资格门槛受限面临挑战,业界对政策的长期效应仍存疑虑。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MengmengZhang指出,春节后一周是关键的观察期。在国补政策的刺激下,市场短期利好,销量优于2024年同期,但长期增长仍面临经济环境低迷抑制消费需求、手机价格高、换机周期长、国补效应难以持久等多重挑战。
“国补”政策掀起春节数码消费热潮
随着1月20日国家对手机产品补贴力度加持(手机、平板、手表等可享受最高15%、最多500元的补贴),手机、平板等“电子年货”成为2025年春节消费新热点。商务部数据显示,1月20日0时至2月8日24时,有2009.2万名消费者申请了2541.4万次手机、平板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亦显示,春节期间,家电、手机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约166%、182%,手机等数码产品成为今年春节“新年货”。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湖南、安徽“国补”手机销量环比增长100%,河南、四川、河北国补手机销量环比增长50%;苏宁易购的数据亦显示,1月20日起补贴落地一周,苏宁易购全国(门店+线上渠道)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43.1%、197.6%、224.1%。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监测数据显示,春节前一周智能手机销量大幅上涨超50%,但春节当周销量有所下滑。Counterpoint中国区研究负责人齐英楠分析,由于春节放假期间众多线下门店关门,数据参考意义不大,但可以观察到,春节前一周与春节后一周,在国补政策支持下,手机销量实现了较好增长。
中高端手机市场受益显著
国补新政策规定,单价在6000元以下的手机可享受15%的补贴,且补贴金额不超过500元。这意味着在3400元至6000元价位段,消费者都能享受到500元的补贴优惠,因此中高端手机市场受益显著。
京东手机内部人士表示,3000—4000元价位段的机型最为热销。在国补政策的刺激下,小米Redmi K80、一加 Ace 5、vivo iQOO Neo10以及Apple iPhone 16等型号的销量表现尤为突出。
国补政策也让中高端手机价格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匹配补贴标准,各大手机厂商与分销渠道协同,通过定价调整或促销活动使多款旗舰机型进入补贴范围。例如,vivo X100 Ultra 16G+512G版本,品牌优惠叠加国补后的价格降至4999元。
在经销商行业人士看来,这波手机国补政策仍是安卓品牌受益更大。然而,不少线下手机实体店因资格门槛限制未能参与,这无疑给它们带来了挑战。
短期刺激与长期影响并存
春节期间,手机销售额和销量实现增长,表明国补政策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对提振市场信心、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国补政策刺激手机消费,也将为上游供应链创造新的增量。
蓝思科技方面表示,政策刺激与产品周期共振,预计将有效激发市场热情,消费电子产业链迎来发展机遇。芯片代工龙头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表示,在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红利带动下,消费电子、互联、手机等补单急单较多,整体一季度淡季不淡。
但业界对于国补政策的长期效应存在一定的疑虑。齐英楠认为,此次补贴是短期市场刺激措施,虽然带来了换机需求的短期爆发,但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换机周期。
目前,大部分地区补贴持续至2025年12月31日,补贴资金采取总额控制,先到先得、用完为止。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预计,本次全国范围的刺激性政策可为2025年市场额外贡献约2%的增幅,市场的长期发展仍需依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