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月18日,国金证券称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5年为量产元年,特斯拉等巨头计划大规模生产。同时,DeepSeek技术突破降低AI成本,助力机器人实现飞跃。但硬件端丝杠产能紧缺成为量产瓶颈,软件端“小脑”智能也亟待突破。产业链分工望细化,看好国产机器人本体代工或总成商。

2月18日,国金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人形机器人量产新纪元与DeepSeek技术突破,推动产业从理想走进现实。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已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受到国内外政策、资金及科技巨头的全力支持,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两大关键词为:(1)量产。近年来,众多国内外企业及初创公司纷纷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2024年原型机发布量激增,预计2025年将成为量产元年。特斯拉计划2025年生产1万台Optimus,2026年中开始月产1万台,2027年达到50万台。同时,figureAI公司中标大订单,计划未来4年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概念走向应用,发掘通用应用场景的战略意义凸显。(2)DeepSeek技术。DeepSeekAI成功降低了AI成本,为人形机器人领域带来强大赋能,有望助力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任务规划等方面实现飞跃。此外,DeepSeek也增强了国产厂商在AI领域的信心。

聚焦量产短板及产业分工细化趋势:

(1)硬件端,丝杠产能紧缺成为量产瓶颈。人形机器人硬件设计已趋于成熟,难点在于规模制造与降本。丝杠制造难度高、产能紧缺,难以满足量产需求。

(2)软件端,“小脑”智能亟待突破。机器人软件分为“大脑”与“小脑”,“大脑”负责感知与决策,“小脑”负责运动控制。目前,“小脑”运动控制算法是产业发展瓶颈,需进一步提高实时性、鲁棒性和可解释性。

(3)产业链分工望细化,看好国产机器人本体代工或总成商。随着产业生态发展,产业链有望从垂直走向细分。华为等具备具身大模型研发能力的公司积极布局,有望助力国产机器人本体厂商专注于本体或应用场景开发。

(文章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