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车市竞争正经历从价格战到智驾战的转变,比亚迪和长安汽车纷纷推出智驾系统战略,计划将高阶智驾功能搭载于更多性价比车型,加速智能化技术向下沉市场的渗透。然而,智驾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安全始终是底线。

  车市竞争正经历从价格战到智驾战的转变。比亚迪宣布,旗下“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全面覆盖其21款车型,包括价格亲民的海鸥智驾版,仅售7.88万元,此举引发了“智驾平权”的广泛讨论。

  长安汽车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全系新车标配智驾接口,力求将高阶智驾功能搭载于更多性价比车型,喊出了“全民智驾”的口号。

  “智驾平权”和“全民智驾”迅速成为行业热词。车企CEO纷纷表示,没有智驾系统的发布会已难以吸引关注。有媒体预测,2025年将成为“智驾元年”。

  智驾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标志,过去主要出现在2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中。比亚迪凭借庞大的年销售量,有望将智驾系统普及为标配,加速智能化技术向下沉市场的渗透,降低消费者体验智驾的门槛。

  然而,智驾技术的发展仍面临挑战。虽然我国部分车型的高速公路NOA和自动泊车技术已从“能用”迈向“好用”,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局限性,以及特斯拉等车企的智驾技术尚未达到超越人类驾驶的安全水平,都提醒我们智驾安全的重要性。

  智能驾驶并不等同于自动驾驶,高阶智驾也非高速智驾。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目前市场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均为辅助驾驶。

  辅助驾驶无法替代驾驶员的判断和操作,驾驶员在智能驾驶模式下仍需保持高度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同时,智驾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车企在营销中应避免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智驾技术,将其视为减轻驾驶负担、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工具,而非“偷懒”或“炫技”的手段。安全始终是智驾技术的底线,而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