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银行探索应用新蓝海
AI导读:
春晚一舞让人形机器人火出圈,金融力量积极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多家银行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或贷款等方式助力。同时,银行也在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尽管面临技术、数据、隐私等挑战,但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春晚一舞让人形机器人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引发社会各界对这一产业的广泛关注,相关板块持续看涨。人形机器人涉及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难题,其研发与商业化应用落地均需金融力量的支持,目前已有多家银行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或发放贷款等方式,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除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外,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样巨大,尽管已有银行尝试引入人形机器人提供网点对客服务,但目前仍处于初探阶段,普及面临技术、数据、隐私等多重挑战。从助力到“雇佣”,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银行还需时日……
金融助力人形机器人腾飞
扭秧歌、转手绢……春晚一舞让人形机器人火遍全网,相关板块持续上涨。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截至2月24日,人形机器人板块盘中创下新高,最高达1542.46点,收盘时有所回落至1511.82点,涨幅达0.55%。
作为人工智能、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背后离不开金融的鼎力支持。
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已采取行动,通过提供定制银行卡、发放贷款等金融服务,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注入资金活力。例如,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为优必选定制了首张人形机器人联名借记卡,卡面设计独特,赋予员工专属权益;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则为普渡科技提供了6000万元综合授信审批,支持其推出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进出口银行宁波分行也向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发放贷款,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银行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有助于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升级。”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银行的金融服务降低了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研发成本,促进了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然而,当前银行主要为相关企业提供基于已有专精特新或科创产品的授信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诸多难点。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指出,人形机器人企业多为初创型,资产以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为主,缺乏传统抵押物,导致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抵押物不足、估值困难等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行业技术更新迅速,市场需求多变,银行需不断调整金融支持方案。为满足企业需求,银行需创新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但这些创新产品可能面临监管政策不完善、操作流程复杂等挑战。
面对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银行需不断提升专业性和前瞻性。郑磊建议,银行应加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研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可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方式,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此外,还可与证券、保险等机构合作,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研发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
针对人形机器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王鹏强调,银行需在贷款期限、利率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以满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同时,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银行还需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
人形机器人“入职”银行网点初探
在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银行网点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的“前哨”。
去年以来,已有银行相继尝试引入人形机器人提供网点对客服务。2024年7月,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在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启用,人形机器人已开展多项面向客户的场景训练。同年10月,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展示了多项关于网点对客服务的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就包括人形机器人,该中心基于相关技术能力和金融大模型,探索了人形机器人在展厅讲解、迎宾导流、交易引导及实物交付等场景的服务模式。
尽管有银行进行尝试,但人形机器人距离正式“上岗”仍有差距,这背后涉及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高昂、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王鹏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尚面临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挑战,难以满足银行网点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使得银行在推广应用时面临较大经济压力。此外,关于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银行在合规性方面存在顾虑。
人形机器人的运用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广泛入驻网点替代现有员工的担忧。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网点员工数量逐年减少。
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人形机器人由“大脑”“小脑”和“躯干肢体”三大部分组成,相较于传统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拟人化程度。随着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的融入,未来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银行网点或将迎来更大变革。
有观点认为,人形机器人可在银行网点担任智能客服,提供业务咨询、引导和问题解答等服务。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议和投资顾问服务。此外,还可用于银行网点的安防巡检,提高安全性。
然而,人形机器人“入职”银行网点并非易事,普及背后需突破技术、数据、隐私等多方面难关。王鹏指出,银行需解决人形机器人的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问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在数据方面,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体系。隐私方面,应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此外,还需关注人形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
“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实现量产,这将为产业链相关公司带来盈利爆发式增长的机会。”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可提高银行网点的办事效率。当前尚未普及主要是智能化程度不够和生产成本太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可实现量产、成本降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从春晚舞台到银行网点,人形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尽管相关难题的攻克尚需时日,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的深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金融领域开辟更多可能。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