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A股公司纷纷奔赴港股二次上市,新能源企业成为主流。港股成为企业融资首选,助力企业加速海外扩张和国际化布局。尽管港股估值较低,但港股融资时间成本小、成功率更高,成为新能源企业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上佳选择。

A股公司纷纷奔赴港股二次上市,掀起了一股热潮,尤其是新能源企业,更是将港股视作融资“寒冬”下的避风港。这一趋势在2025年尤为明显,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已有17家A股公司筹划或更新了H股发行计划,其中新能源公司占据多数,共计5家。这些公司多为各行业的头部企业,与证监会发布的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措施相呼应。

2025年A股公司H股发行计划统计:新能源企业成主流数据来源:Wind、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

港股之所以成为企业的融资首选,主要是由于A股IPO和再融资政策整体收紧,而港股则为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便利。尽管港股估值相对偏低,但考虑到企业对融资的需求以及港股对于部分行业出海布局的战略意义,今年以来“A+H”发行事项显著增多。截至目前,“A+H”股公司数量已达151家,总市值约25.34万亿港元,其中新能源公司占据重要地位。

新能源龙头转战H股

在新能源领域,公布H股发行计划的5家公司分别是晶澳科技、中伟股份、宁德时代、先导智能以及格林美,这些公司分别属于光伏、锂电产业链。其中,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其港股上市计划备受关注。尽管宁德时代盈利稳步增长,账上资金充沛,但公司仍选择赴港股融资,以支持海外产能扩张和国际业务拓展。

除了宁德时代,光伏行业的晶澳科技也公布了赴港上市计划。该公司目前在国内和海外布局了销售渠道和生产工厂,通过港股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其全球化战略。这些新能源企业通过港股融资,旨在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加速海外扩张。

港股融资潮背后的考量

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了71宗新股集资项目,共计达870亿港元,位列全球第四。新能源公司之所以频频转战H股,一方面在于当前周期低谷下,企业需要继续筹措资金维持稳健扩张;另一方面,A股IPO、再融资趋严,港股融资时间成本小、成功率更高。然而,港股相较于A股的估值较低,这将直接影响其在港股的融资规模。尽管如此,从解决短期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港股仍是新能源公司的上佳选择。

港股作为国际资金池,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这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是最大的吸引点之一。随着新能源产业加大出海力度,港股融资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助力其实现全球化战略。(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