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财富董事长谈金融AI大模型布局与探索
AI导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东方财富董事长其实接受专访,分享公司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领域的布局,包括发布自研智能金融终端、拥抱AI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并探讨金融机构在应用大模型时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同时提出加快推动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的建议。
2025年全国两会之际,券商中国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在采访中,其实分享了东方财富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领域的布局与探索。
今年以来,国产AI大模型如Deepseek(深度求索)席卷全球,重塑各行各业的业态。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多年来保持高研发投入比,在数年前就布局了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并率先发布了自研的智能金融终端——妙想投研助理。其实表示,当前,金融大模型已超越单一场景应用,开始逐步深度融入核心业务链条。
其实谈到,金融行业正系统性拥抱AI。金融大模型正在实现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引擎”的升级,有望重构金融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未来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实际业务落地中,金融机构应用大模型面临三大挑战:提升模型准确性、实现技术投入可持续、应对数据和隐私保护。

金融行业拥抱AI,大模型应用持续深化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去年全国两会上其实曾建议“进一步推动垂直大模型的开发与应用”。随着DeepSeek的爆火,AI应用也在持续落地,新的一年,在金融大模型领域有哪些变化?其实回答,当前全球正经历以AI、大数据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DeepSeek系列模型在AI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AI技术研发和应用落地上已跻身世界前列。
金融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和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大模型的应用覆盖面持续扩大,从早期对技术成熟度的谨慎观望,到中期开源生态爆发后的战略重估,再到如今全行业系统性拥抱AI,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落地应用正在从试点探索快速迈向规模化。
同时,大模型的场景化结合深度持续提升。金融机构对于大模型的态度从“是否要做”逐渐转向“如何做深”。行业主体持续发挥金融数据优势,深挖金融场景需求,推动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从营销、客服、办公等场景,向投顾、投研、交易等复杂度较高的分析决策场景有序融入。
应用的深化也让解决大模型内生问题变得更为紧迫。目前,行业正通过协同构建金融大模型的数据、应用评测标准,为大模型的安全治理提供有效指引。
东方财富前瞻探索,做强模型能力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过去一年,东方财富在大模型方面做了哪些前瞻探索与创新?其实回答,大模型的下半场拼的是场景化和应用落地的能力。过去一年,东方财富持续发挥数据优势和妙想大模型的技术优势,推进AI在金融核心场景的应用落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做精一件事情,开启AI投研新范式。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持续扩容,传统投研模式难以对全市场标的形成有效覆盖。而大模型技术与投研领域的需求有较高的场景契合度。公司推出了下一代智能金融终端——妙想投研助理,帮助投研人员完成范式转变。
二是做强模型能力,构建更可信、更透明的金融AI。公司在提升模型准确性方面做出尝试与探索,不断完善模型的“金融思维链”,推出信源分级机制,革新隐私保护与安全架构。
三是构建开放的金融生态,携手产业伙伴推动金融+AI各项标准落地。公司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了国内首个全场景金融开源评测数据集,参与了多项金融大模型领域标准编制。
模型准确性、技术投入可持续性等挑战尚存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金融大模型对券商业务链路的哪方面变革让其实感触最深?其实回答,金融大模型正在实现从“效率工具”到“战略引擎”的升级,有望重构金融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支持投研业务方面,金融大模型用“人机协同”的全新模式颠覆了传统投研行业的工作范式。在赋能客户服务方面,金融大模型做到了从“标准化响应”到“个性化交互”的转变。在助力风控体系建设方面,金融大模型能将“事后分析”转向“事前预警”与“事中监控”。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当前金融机构在大模型的部署、应用等方面有何挑战?其实表示,一是如何提升模型的准确性,二是如何实现技术投入的可持续,三是如何应对数据和隐私保护挑战。
金融科技与投保有机结合,推动基金投顾业务发展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发展金融科技时,要如何更好地“以投资者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其实回答,金融机构需要将“以投资者为本”理念融入自身发展之中,实现金融科技能力建设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是建立更加差异化的服务体系,运用金融科技建立精细化的客户画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创设更加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三是输出更加趣味性的投教内容,提升投教体验的互动性。四是构建更加健全的数据保护体系,筑牢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防护盾。
券商中国记者提问,对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其实有何建议?其实表示,为加快推动基金投顾业务发展,可考虑在“投”端进一步扩大基金投顾业务的参与主体和可投资产品品类,在“顾”端鼓励投顾机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