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社交平台大V利用影响力号召粉丝买卖股票,干扰市场秩序。监管部门严打非法荐股,但技术手段隐蔽化、技术化、产业化。人大代表发声,业界人士剖析手段并探讨治理方式。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利用AI技术加强监管。

  社交平台、贴吧、公众号、视频等平台的大V利用个人影响力,号召粉丝买卖股票,这些行为被量化工具捕捉并放大,形成显著的市场效应,导致相关股票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干扰市场交易秩序。对此现象,广大投资者呼吁监管部门加大治理力度。

  ——证券时报读者

  从严整治非法荐股,不仅是投资者的期盼,也是证券监管部门近期持续发力的重点之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股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在从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非法荐股活动虽有所遏制,但随着技术发展,其手段变得更加隐蔽、技术化和产业化,危害日益严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关注到非法荐股问题,她建议强化互联网非法金融活动治理。证券时报记者也采访了多位业界人士,深入剖析非法荐股的手段,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方式。

  1 人大代表发声打击非法荐股

  贾文勤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议案之一,便是强化互联网非法金融活动治理。她强调,要完善监管协作机制,集中力量处置从事非法荐股等活动的账号,常态化清理违规信息。

  实际上,监管部门一直在不断加强对股市“黑嘴”、非法荐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多个处罚案例中,相关犯罪嫌疑人不仅被高额罚没,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2月初,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求是》杂志撰文中强调,要整治非法荐股等乱象,坚决打击侵害投资者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

  券商、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等多位业界人士均表示,得益于监管部门与平台的合力管控,公开的非法荐股广告等行为已有所减少,市场秩序得到有效维护。然而,非法荐股活动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变得更加隐蔽、技术化和产业化。

  据国新证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非法荐股与黑灰产结合紧密,如利用AI生成“成功案例”视频、伪造机构资质文件等手段,完成荐股内容的精准推送。部分团伙形成“引流—荐股—收割”产业链,与场外配资、虚拟盘联动进行诈骗。

  中邮证券有关负责人提到,非法荐股活动已转向短视频、直播切片、私域社群传播,通过暗语、谐音词规避关键词筛查。部分黑产甚至通过境外服务器运营,资金链路借助虚拟货币结算,增加了追踪难度。

  所谓的“免费交流”“炒股技巧分享”,往往是非法荐股团伙将投资者引流至付费服务或诱导其进入虚假交易平台的手段。部分团伙利用“知识付费”“投资课程”来包装荐股行为,试图规避监管。

  2 非法团伙利用AI技术炮制虚假“共识”

  AI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技术平权,但同时也提升了非法荐股行为的欺骗性、精准性和扩散效应。

  中邮证券有关负责人提到,非法荐股团伙不仅靶向收割散户,还利用AI制造虚假权威背书,动态规避监管。如通过AI生成仿冒机构分析师的虚拟人,伪造“实时解盘”视频等。

  与传统的人工荐股相比,加持AI后,非法荐股内容的传播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投资者更容易跟风买入被推荐的股票,导致财产损失。多个非法团伙利用AI同步行动,可能对中小市值股票造成短期内的剧烈冲击。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这不仅会加剧个体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导致虚假的市场共识诱发局部流动性异常波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泰证券总经理冯艺东建议,应强化对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涨跌幅限制超过10%的板块。

  3 非法荐股形式不断翻新 监管面临挑战

  随着非法荐股形式不断翻新,监管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现行法律对非法荐股的规定存在滞后性与模糊性,界定难度较大。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曾兴平律师指出,非法荐股的认定标准是无从业资格的个人或机构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在短视频自媒体大发展下,非法荐股行为变得更加隐蔽,难以区分是合理的交流分享还是“托”的行为。

  现有法律法规对新型网络化、隐蔽化非法荐股的规制存在滞后性,特别是在利用暗示话术进行非法荐股与合理的市场分析及投资者正常言论表达之间,法律法规难以准确区分。

  4 多方协同联动 技术赋能监管

  面对非法荐股行为的新特点和新挑战,多位受访人士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如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构建AI驱动的全网监测系统、加强投资者教育等。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