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智能体产品Manus凭借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的身份走红,引发资本市场热烈反响。但质疑声认为这是一场营销炒作。随着科技巨头进军AI智能体领域,其市场机会面临挑战。AI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后AI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

3月6日,AI智能体产品(AI Agent)Manus凭借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的身份一炮走红,引发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响。

Manus自称性能超越OpenAI的Deep Research,能够解决各类复杂任务,并在云端自主执行。这一创新被誉为“智能体的ChatGPT时刻”,但也有质疑声认为这是一场营销炒作。

在争议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业内了解到,Manus推出前,国内DeepWisdom的MetaGPT团队已推出全球首款多智能体AI开发团队产品MGX。同时,MetaGPT和CAMEL AI两个Agent团队在Manus发布后迅速推出了其开源复刻版。

MetaGPT团队技术人士表示,虽然Manus提供了良好的产品体验,但并未在智能体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核心逻辑属于业内共识。

随着头部模型厂商和科技巨头进军AI智能体领域,Manus的市场机会可能受到挑战。然而,AI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后AI发展的下一个里程碑,其定义和未来方向备受关注。

Manus由中国初创公司蝴蝶效应发布,目前处于内测阶段,号称能独立思考、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如筛选简历、研究房产、分析股票数据等。这种能力得益于AI基础模型之上的多模态功能。

在介绍视频中,Manus展示了在AI基准测试GAIA Benchmark中取得SOTA成绩,性能超过OpenAI的Deep Research。发布后,Manus迅速走红,引发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集体爆发。

然而,由于邀请码有限,导致官网注册页面崩溃,邀请码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被爆炒。这引发了对Manus是否为饥饿营销的争议。

实际上,在Manus之前,谷歌、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已在AI智能体领域积极布局。目前市场上大多AI智能体产品仍处于早期阶段,任务完成率和自主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有限。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由于Manus采取邀请制且未公布相关技术文档,其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同时,有技术人士对其泛化场景下的能力表示怀疑。

尽管如此,MetaGPT团队对Manus的产品力给予肯定评价,认为其提升了操作透明度,增强了用户信任感。但认为其核心逻辑没有太多突破,只是用AI操作电脑的方式大部分人没见过。

AI智能体被视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场景和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途径。2025年被视为AI智能体和AI应用的爆发元年。随着科技巨头进军该领域,AI智能体或迎来爆发。

然而,专家提醒,AI智能体要实现普遍落地,需跨越不同软件平台,并解决知识产权、数据安全、隐私边界等关键问题。AI应用的最有前景方向是垂直领域的专精应用、增强人类能力的协作工具,以及支持AI开发和部署的基础设施层。

英伟达高级科学家Jim Fan提出的“基础智能体”概念备受关注,认为AI研究的下一个前沿将是塑造掌握广泛技能、能控制许多身体、能够泛化到多种环境的单一算法的基础智能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