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部门、机构及媒体携手,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聚焦风险警示,重拳打击股市谣言与非法荐股等违法行为。中国证监会实施综合策略,坚决打击,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权益。

  ● 本报记者昝秀丽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多部门、机构及媒体携手,聚焦风险警示,重拳打击股市谣言与非法荐股等违法行为。

  中国证监会已将整治股市虚假信息作为规范信息传播、改善市场生态的关键举措,实施综合策略,坚决打击。证监会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网络非法荐股信息监测清理,严厉惩处相关犯罪,加强投资者教育,有效遏制非法荐股活动,保护投资者权益。

  在公安、网信等部门协助下,证监会通过全链条联动,包括监测、甄别、处置、警示及投资者教育,严厉打击股市谣言。特别是针对股市虚假“小作文”,证监会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加强舆情监测,主动回应辟谣。

  近期,公安机关查处了编造传播“机构举报游资”“摩根大通研报”等谣言的责任人。

  非法荐股也成为近期严打重点。据曝光,广州某公司非法荐股模式包括营销引流、建立信任、收费三阶段。

  广东证监局接到举报后,深入调查,获取关键证据,实地摸排,对从业人员谈话核查,并与公安机关召开线索研判会。该公司通过网络引流,雇佣证券从业人员非法荐股,以买酒送服务名义获取非法收入。目前,已抓获嫌疑人15人,涉案金额约3300万元,案件已移送检察院。

  非法荐股通常表现为不具备合法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冒充股市专家,以具有内幕消息、推荐“稳赚不亏”股票等诱惑性语言诱使投资者投资,收取各种费用或按获利比例分成。

  监管部门提醒投资者,警惕无资质机构和人员的荐股服务,“股神”“大V”推荐的股票无法保证盈利,反而可能亏损。如遇非法荐股侵害,请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