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高楠指出A股市场存在成长型与波动率两种赚钱机会,并认为2025年市场处于捕捉结构性行情阶段,大主线预计围绕AI与科技。同时介绍了其管理的二级债基策略。

  财联社3月21日讯 一直以来,高楠明确指出,在A股的结构性市场中,投资者要长期增长业绩,关键在于挖掘赚钱机会并留存收益。作为权益基金经理,高楠将成长和波动率策略应用于二级债基。

  高楠坦言,A股市场多数时间宽幅震荡,缺乏明显趋势。在此格局下,他认为存在成长型与波动率两种赚钱机会,分别对应自下而上挖掘成长股和赚取波动率资产均值回归收益。两者并存但方法论不同,前者基于胜率,后者基于赔率。

  谈及2025年股市,高楠表示市场正处于捕捉结构性行情阶段,AI与科技或为大主线。他身兼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等职位,管理多只偏股混合型产品,并参与管理二级债基。

  共管基金经理余国豪表示,鉴于去年降息预期透支、今年利率低位,不过度暴露久期、以票息策略为主更佳。在低利率下,他认为增厚收益有两个视角:积极做波段、适当下沉增加票息,但当前市场下控制风险、稳健操作、交易偏向右侧可能更高。

  A股两种赚钱机会:成长型、波动率

  在宽幅震荡的A股市场,高楠认为主要存在两种赚钱机会:成长型机会,即挖掘潜力小公司,这类公司基础优良,未来几年有机会成长为大公司;波动率均值回归机会,涵盖传统与新兴行业,是A股主体类型,需聚焦长期调整、大幅跑输大盘且跌幅深的行业,挖掘上行机会。

  过往,高楠侧重第一类资产,采用自下而上选股策略,挑选业绩持续提升的标的。但近年来,市场环境压力增大,投资者更多地从均值回归或波动率中寻求收益。自2022年起,通过波动率策略获取收益占比逐渐增加。

  鉴于A股风格差异明显,若要在各阶段取得优异业绩,两类资产风格的胜率都需维持在较高水平。这两种风格的底层逻辑互斥,解释了A股市场投资难度。

  高楠认为,A股多数时间宽幅震荡,赚钱效应不均,捕捉结构性机会对权益投资人极为关键。当市场表现无法用贝塔因素解释时,选对标的、及时挖掘结构性机会,是产品靠权益实现超额收益的关键。

  他提到,A股和港股投资逻辑不同。投资港股时,他多是自下而上寻找有预期差的企业。A股计算机行业这类波动率资产,跌多后做多有天然优势。港股大股东减持约束少,还有做空衍生工具,股价难以炒作,但跌久、跌深时,与A股相似。

  2025年投资主线:AI与科技

  高楠谈及,年初科技股暴涨,有产业基础支撑,尤其是国产AI产业。如今,开源且成本低的模型出现,提升了AI产业下限。在此基础上,国内C端、B端应用建设开启,企业加大投入,诸多环节缺货、排产不足。尽管交易风险难评估,但后续仍具投资机会。

  关于2025年投资主线,他认为市场处于捕捉结构性行情阶段,大主线预计围绕AI与科技。

  行业经过长期出清,供需关系逆转,虽然目前逆转行业少,但逐步企稳的行业增多。若此类行业持续增加,且美联储降息,或将拉动指数上涨,不排除结构性行情向指数行情转变。

  目前,不少行业涨幅大,若前期市场演绎结构性行情,后续指数上涨,剔除领涨行业,涨幅滞后行业赚钱确定性更高。以医药行业为例,前些年跌幅大,虽集采政策压制基本面,但已摆脱原有逻辑,有望开启赚钱效应周期。

  高楠强调,2025年风险主要来自国内。经济基本面回暖能阻止A股估值坍塌。房地产市场不再是重大风险,市场有了底部支撑。若后续房地产出问题或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将成为风险隐患。

  旗下二级债基:固收靠票息、权益争超额

  除了偏股混合类产品,高楠还与余国豪共管二级债基永赢稳健增强。该产品以信用债为底仓,构建稳健收益基础,权益部分是超额收益核心,通过自下而上选股与行业配置,少数时间择时。整体上,固收靠票息,权益以绝对收益思路运作,力求控制回撤。

  两人日常跨资产讨论,涉及固收票息策略、转债筛选与权益市场动态。转债投资上,从正股自下而上挖掘机会。固收端不靠拉久期、信用下沉获收益,权益端靠动态仓位调整抓市场情绪拐点。

  余国豪指出,去年不少二级债基靠暴露利率久期获取超额收益,但其操作谨慎。今年市场利率低,去年透支降息预期,债券仓位过度暴露久期性价比下降,当前采用票息策略。

  他坦言,持仓与交易策略围绕信用策略展开,以“票息+信用利差”为主要考量。票息不足时,评估风险安排久期。当下低利率、资金倒挂,左侧布局风险大,交易策略偏向右侧。票息充足时尝试左侧交易,资金套息空间不足时需谨慎。

  对于二级债基,个券选择遵循两个标准:评估信用资质、关注流动性。今年以来债市利率极低,预计今年市场仍处于低利率,利率中枢大幅抬升可能性小。投资固收产品要顺应市场波动,依据风险偏好调整。

  余国豪认为,当前债市主要担忧负反馈引发踩踏。资金层面扰动导致负反馈可能性有限,但基本面反转致使居民风险偏好改变,风险就难以解决。不过,市场利率风险相对可控,资金紧张问题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能得到呵护。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