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春节以来,由DeepSeek引领的AI热潮促使内外资对港股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争夺。港股通南向资金一季度净流入逾42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内外资差异化的表现或将在未来持续影响市场走势。同时,非必需性消费成为内外资新的流入方向,值得投资者关注。

自春节以来,由Deepseek引领的AI热潮促使内外资对港股展开了新一轮的激烈争夺。港股通南向资金在这场行情中扮演了核心驱动力的角色,相比之下,外资的作用更多是锦上添花,两者差异化的表现或将在未来持续影响市场走势。

南向资金首季狂扫逾4200亿港元,再创历史新高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南向资金今年一季度净流入港股市场约4233.54亿港元。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2024年全年净流入的一半,还远高于2022及2023年全年的流入总量。同时,南向资金累计流入港股的资金量也已达到41211.46亿港元,成功突破4万亿大关。

随着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正逐渐成为港股市场的新格局。海通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指出,虽然外资在港股存量持股中仍占主导,但南向资金的流入正逐步提升其边际定价权。

内资抢筹引发“动量效应”,外资流出趋缓投机性增强

自DeepSeek春节期间火爆出圈后,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发布研报看好中国市场的中期潜力,这成为港股行情的标志性起点。随后,内外资开始积极抢筹港股。据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的报告显示,港股通资金持续净流入,而国际中介机构资金净流出情况有所改善。

分行业来看,今年港股通资金主要流向非必需性消费、资讯科技业和金融业,表现出全面做多的意愿和较强的持续性。相比之下,国际中介机构资金主要净流入医疗保健业,其他行业均为净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在1月曾一度净流出港股资讯科技行业高达755.27亿港元,而南向资金则逆势抄底602.43亿港元。这意味着外资可能错过了2月初港股科技板块最为火爆的行情。随后,外资回补买入,配合南向资金进一步加仓,共同推动了科技港股的持续涨势。

从总量上看,港股通资金大幅净流入,但国际中介、中资中介和香港本地中介资金整体仍净流出。因此,南向资金或仍是决定港股行情短期走势的关键。天风证券的报告显示,截至3月19日,通过港股通流入港股的资金达3967亿港元,而国际中介、中资中介和香港本地中介的资金则为净流出。

展望未来,进入3月后,科技股已不再是内外资的首选方向。南向资金及国际中介机构资金当月净流入最多的行业均为非必需性消费,这一变化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