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技金融领域迎来新变革,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科技金融落地,助力科技企业跨越融资难关。然而,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不匹配等挑战依然存在。文章探讨了银行如何通过多维评估体系、金融科技等手段优化服务,以及政策对科技金融的支持。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扑面而来,具身智能、6G等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展现了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作为国内金融力量的主体,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的落地实践。

从新型火箭到光电材料实验,信贷资金如催化剂般助力“大国重器”上天入地,同时激活了实验室技术向产品的转化。然而,现实是信贷更多涌向前景明确的成熟科技企业,真正需要资金耐心支持的,是难以确认未来价值的创新型企业。

银行与科技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不匹配等挑战依然存在。如何识别、评估科技企业,商业银行还需更多摸索。科技与金融的碰撞,正带来金融的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遇上科技企业爆发,将如何演绎新金融形态?对此,我们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上海金融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景倜。

韩景倜指出,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是服务科技型企业“主力军”。尽管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3%,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接近50%,但仍有一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融资规则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这与创新型企业的轻资产、高成长、强创新特点相冲突。韩景倜认为,银行与科技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偏好不匹配、信贷审批流程不适应科技企业需求,是三大痛点。

科技企业面临科技成果转换的艰难蛰伏期,即“达尔文之海”。银行作为风险厌恶型机构,更倾向于向稳定、有充足抵押物的企业提供贷款,科技初创企业难以满足传统风控要求。

为穿越“达尔文之海”,企业需要各类投资和信贷支持。而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韩景倜建议,引入更多科技手段进行多维评估,优化传统信贷模式。

随着银行深入研究企业特性,评估体系正逐步变化。商业银行已建立多维评估体系,纳入更多非财务报表因素,如实际控制人、专利、产品订单等。

金融科技,作为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展现出巨大潜力。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了传统金融业务流程,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推动了金融市场创新。

韩景倜介绍,区块链技术中的现实世界资产通证化(RWA)范式为银行重构科技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提供了新可能。RWA将科技企业资产转化为数字代币,提高资产流动性,增强透明度,降低风险评估难度。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使银行能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通过深入挖掘数据,银行能全面了解企业特点、融资需求及风险偏好,构建精准客户画像。

韩景倜还提到,云计算与开放银行的结合、数字身份认证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5G技术和元宇宙等新兴技术,也为银行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提供了新想象空间。

在政策支持方面,《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强调强化数字驱动的金融业务运营体系,为金融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银行服务科技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