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量化私募跑路后续:华软新动力诉5家机构,私募基金多层嵌套监管强化
AI导读:
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后续,华软新动力诉5家机构,其中3家私募皆“失联”。此次事件引发私募基金多层嵌套监管再强化,监管趋向严格,私募行业正在加速出清。
一纸法院公告揭开私募基金行业隐秘角落,2023年11月的“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所涉及的私募基金、托管机构的多方诉讼案即将进入对簿公堂的阶段。这也是时隔一年半后,该事件再次被推到聚光灯下。
上海金融法院公告显示,北京华软新动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软新动力”)以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将深圳汇盛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深圳汇盛”)、杭州瑜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杭州瑜瑶”)、磐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磐京投资”)、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泰证券”)、国金道富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国金道富”)这5家机构诉至法庭,该诉讼案将于4月22日开庭。
耐人寻味的是,前三家被告私募当前均处于“下落不明”状态,而原告华软新动力本月突增14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639.22万元。让这起2023年震动资管圈的“连环雷”事件再添疑云。
“踩雷”事件即将对簿公堂。过去近一年半后,“杭州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迎来了新进展。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作为当年踩雷的关联方之一,华软新动力以原告身份,将深圳汇盛、杭州瑜瑶、磐京投资这三家私募机构,以及华泰证券、国金道富这两家机构一并告上法庭。该诉讼案将于4月22日在上海金融法院开庭,案由是侵权责任纠纷。
此次纠纷的根源,可追溯至2023年11月的“杭州30亿量化跑路”事件。2023年11月,深圳汇盛、杭州瑜瑶两家私募接连发生违约,引发震动整个资管行业的“爆雷”事件。当时,华软新动力公告称,该公司管理的最终实际投资至深圳汇盛的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深圳汇盛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随后,云南信托、郑煤机、英洛华、横店东磁等公司随后也确认“踩雷”。
证监会事后查显示,初步判断,相关人员控制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多家机构,多层嵌套投资,存在虚假宣传、报送虚假信息、违规信披等情形,还可能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公安机关已经介入,控制涉案人员。
在诉讼中,华软新动力的诉求,是请求法院依法判决五名被告,对该公司受托管理的“天安2号”基金本金损失中的1亿元的本金(暂计)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并以1亿元为基数,按2023年1年期LPR利率3.45%计算的利息损失。

“踩雷”后续影响还在继续。“爆雷事件”发生后,华软新动力业务遭受重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显示,2023年前十月,华软新动力共成立了77只产品,此后该公司已经近一年半尚未有任何新产品成立。
此外,华软新动力近来还新增了14条来自北京金融法院的被执行人记录,立案日期均为3月18日,合计执行金额为639.22万元。
多层嵌套监管再强化。私募基金投向下一层或多层基金,再由下层基金投向底层资产,亦即多层嵌套,是“爆雷”事件涉事私募基金存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如何厘定嵌套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义义务边界,如何确定相关主体责任等问题引发多方关注。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副庭长葛翔分析,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多层嵌套之间所形成的合同关系,一般不属于无效情形,除非该嵌套行为影响到基本金融秩序。
私募基金多层嵌套监管当下规定,2023年9月底,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第2号——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禁止私募基金多层嵌套。2023年12月,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对私募嵌套明确约束。
随着监管趋向严格,私募行业正在加速出清。中基协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合计注销150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截至今年3月27日,年初以来又有363家注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原标题:“30亿量化私募跑路”事件后续:华软新动力诉5家机构,其中3家私募皆“失联”)
(责任编辑:73)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