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造车圈的价格焦虑蔓延至自动驾驶领域,多家车企同日发布智驾方案并披露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智驾价格战愈演愈烈,比亚迪等车企加入,智驾车型价格一路走低。智驾平权成为新一轮竞争标志,但背后存在技术普惠与商业分层的矛盾。低价车型硬件配置被“阉割”,高端车型智驾水平更高。未来在L2领域的洗牌将更加严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广州报道

  造车圈的价格焦虑仍在蔓延,自动驾驶成为今年聚光灯下的焦点。3月18日,奇瑞、广汽、极氪同日发布智驾方案,并披露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表,其中奇瑞宣布旗下全系30余款车型搭载“猎鹰智驾”,最低售价仅6.59万元。

  智驾价格战愈演愈烈,比亚迪、吉利等车企纷纷加入,智驾车型价格一路走低。短短一个月内,已有至少5家主机厂在智驾领域有所动作。智驾平权取代纯粹竞价,成为新一轮竞争的标志,但背后仍面临技术普惠与商业分层的矛盾。

  动力电池价格的快速下跌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的迅速提升,智驾领域也将迎来相似规律。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场,智驾规模上量与价格下跌形成螺旋效应。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L2级及以上渗透率已过半,预计2025年将达到65%。

  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覆盖全系车型,预计今年将冲击500万辆销量目标,智驾渗透率将大幅提升。这一举措倒逼竞争对手迅速跟进,智驾已成为留在牌桌上的唯一选项。同时,暴增的智驾需求也推动了上游供应商的规模化和市场集中度。

  “智驾上车”渐成规模效应,产业链成本逐渐摊薄,技术进一步催熟。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成熟也为自动驾驶带来红利,加速了国内自动驾驶的发展进程。此外,科技公司“跨界”入场,主机厂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选择空间扩大,话语权提升。

  然而,智驾供应商们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成本控制压力。主机厂要求供应商每年至少降价10%,否则退出市场。为了降低成本,智驾领域的软件开发趋向跨平台、跨车型复用,注重标准化和模块化。

  主机厂通过深度绑定或自研关键部件,强化技术主导权,削弱了传统Tier 1的议价能力。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主机厂与华为云等科技公司合作,构建数据存储集群、自研算力芯片,深化对智驾供应链的控制。

  智驾价格战使整个行业利润剧烈下滑,但车企为提振销量,纷纷将智驾作为新抓手。市场反馈显示,智驾新故事似乎达到了理想效果,比亚迪等车企智驾版车型发布后,订单大幅增长。

  然而,智驾平权究竟是真平权还是造噱头?不同价位车型的智驾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低价车型硬件配置被“阉割”,高端车型则通过硬件堆料强化冗余设计,智驾水平更高。智驾平权远未实现,商业分层仍是内核。

  随着智驾越来越成为流量密码,相关准入与合规限制也在收紧。工信部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等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约束其功能表现,有助于全面覆盖产品形态。

  尽管技术普惠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各家良莠不齐,智驾平权不少是噱头。未来在L2领域的洗牌将更加严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