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大会热议: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引争议
AI导读:
中关村论坛具身智能大会上,多位行业人士就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困难的话题展开讨论。尽管存在争议,但行业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未来前景广阔,需要资本接力推动发展。
3月30日,中关村论坛具身智能大会现场,多位具身行业人士就“朱啸虎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困难、批量退出具身智能项目”的话题展开讨论。其中,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卢策吾作为朱啸虎的被投企业代表,表达了行业短期波动但长期看好的观点。
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领域,强调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结合,涵盖无人驾驶车辆、可穿戴设备等多种形式。
卢策吾表示,尽管情绪上行业会有波动,但从逻辑上看,未来十到二十年,具身智能将成为人类社会最大的产业,吸引大量资本投资。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指出,AI发展呈S形曲线,初期亏损阶段可能导致投资人失去耐心。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则认为,尽管投资人在盈利上担忧合理,但科研层面的从0到1至关重要。

争议性观点引发围剿
朱啸虎在接受采访时称,具身智能行业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迅速,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成为早期VC回避或退出的类型。该观点一经发表,便引发创投行业的广泛争议。
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表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过程中有点泡沫非常正常。
朱啸虎退出的具身行业公司也分别表达了态度。其中,星海图和松延动力均发布了相关公告,澄清与朱啸虎的关系,并强调将继续前行。

早期行业更需资本接力
朱啸虎的观点之所以引发争议,一方面在于其单一强调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在于其在获利退出后对整个具身行业发表否定态度。
卢策吾表示,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平台与投资人各有画像。智源研究院院长王仲远指出,具身智能发展遭遇硬件、数据和应用等瓶颈。
中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机器人在C端应用最具想象力,但短期内工业制造场景下的机器人更快进入商业化阶段。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至2035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政府正推动特种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加速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
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将以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为突破点,推动具身智能行业发展。
在明确的行业前景与政策方向下,具身智能需要一级市场接力续航,推动行业迈向更高阶段。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