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等汽车行业领袖齐聚一堂,共议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智驾未来。多位掌门人提到AI和智驾关键词,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预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L2级以上智能驾驶新车渗透率超过55%。

  在“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经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依旧成为行走的“流量包”,参会期间遭到众人的围追堵截。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调侃“坐在雷军旁边享受了岁数最大的粉丝的好处”。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也表示:“我们上一次热搜就像过年一样,结果小米雷军基本天天过年,有时候一天过几次年。”其中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蔚小理” 三家的创始人李斌、何小鹏、李想再度相聚。三人的合影一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便迅速广泛流传,引发行业内外的大量讨论。此外,宝马、奥迪、比亚迪等知名车企的掌门人纷纷亲临论坛现场,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企业如地平线、博世等也积极参与其中,各方齐聚一堂,共同为汽车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2024年汽车产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成为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和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新型现代产业化集团。他强调,下一步重点将是推进产品智能化到产业智能化,尤其是在智能网联化建设方面,要继续以深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来构建云端计算平台,使云端计算平台与车端实现协同,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具身智能。

  “流量”掌门人再度聚首

  雷军在发言中表示,“技术为本,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5年前小米决心5年投入1000亿元,财报显示实际投入达1050亿元,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过300亿元,“只有海量投入才能真正把技术做好,把产品做好”。智能化转型和智驾成为汽车行业关键词。

  针对外界对小米造车时机的质疑,雷军回应道:“这是一个新能源汽车的时代,也是国产品牌全面崛起的时代。所有人都说小米造车晚了,今天看来可能是刚刚好。正是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等小米造车的时候,技术、用户消费习惯、产业供应链都已经非常成熟,所以可能小米汽车来得正是时候。”

  据了解,2月27日,小米发布SU7顶配车型Ultra,开售两小时大定过1万辆。雷军表示,去年50万元以上豪华轿车全年销售12.1万辆,“可以说打开了超豪华市场的大门”。

  “蔚小理”也备受关注。作为几乎在同一时期入局新能源赛道下场造车的“三兄弟”,再度同框时,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已然不同,在淘汰赛加剧的今天,企业经营正面临多重挑战。

  在论坛上,李想谈起了智能化和理想汽车方法论。李想称,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的关键,汽车操作系统将成为智能电动车企业下一个阶段的核心攻坚目标。通过操作系统的创新和最新算力的配合,理想已经能够看到降本增效的成果。

  小鹏汽车也找到了新增长路径。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提到,近年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晰看到,汽车产业将催生未来具身智能产业的变革。他非常看好未来10—2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发展前景。

  行业深度变革 “智驾”成关键词

  事实上,汽车行业也迎来了重大变革时期,多位“掌门人”提到了“AI”和“智驾”这一关键词。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特别强调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性。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L2级以上智能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AI驱动将成为未来车企的底层竞争力。”他表示。

  尹同跃表示,电动化、智能化、AI的浪潮正在将全球汽车行业的竞争推向深水区。他表示:“汽车行业的变革是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伙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汽车变革。智能化的下半场变革大约在 2 至 3 年,变革速度加快。从今年起还要用高阶智驾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指出,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是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而AI是推动智能化的强大动力。他强调,只有构建坚实的技术底座,才能为用户创造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

  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认为,随着飞行汽车、自动驾驶等新兴领域发展,相关法规标准也亟待完善。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则指出,今年开春以来,行业掀起了“智驾平权”的浪潮。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价值点。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和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则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高翔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汽车产业链实现盈利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特征。

  罗英瀚则表示,健康的行业环境应基于三个关键追求之上:一是追求互利合作,摒弃零和竞争;二是追求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三是共同努力探索新的、最佳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