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截至4月1日,今年以来已有累计1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估值提升计划,其中超六成为国有企业。这些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旨在稳定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估值。估值提升计划的核心在于提升公司质量,但长期有效性取决于执行效果。

长期破净公司纷纷展开了估值保卫战。

3月31日晚间,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等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估值提升方案。《证券日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日,今年以来已有累计100家上市公司(含B股)发布了估值提升计划,其中国有企业占比超过六成。

这些上市公司的估值提升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估值。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行业估值修复的关键在于强化投资者预期管理,通过制度化的市值管理传递长期价值,并结合股份回购、控股股东增持等市场化工具增强信心,但根本仍在于经营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此外,监管层也需完善配套机制,如提供专项再贷款支持回购增持,引导长期资金配置破净优质标的,形成政策与市场共振。

以提升公司质量为核心

根据去年11月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下简称“市值管理指引”)规定,长期破净公司应制定上市公司估值提升计划,并经董事会审议后披露。上述100家上市公司均触发该情形。

例如,万科指出,自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万科A股股价连续12个月每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低于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属于应制定估值提升计划的情形。

从企业性质来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上述100家公司中,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共64家,占比超过六成。

这些上市公司的估值提升计划主要围绕提升公司质量展开,包括聚焦主业高质量发展、合理优化分红回报安排、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加强信息披露、积极开展投资并购等多方面内容,以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杨超表示,估值提升计划具有三方面特点:首先,以聚焦主业为根本,传统行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产能优化等方式实现“老树发新芽”;其次,政策工具运用显著深化,增持回购再贷款、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成为标配;最后,国企示范效应突出,多数央国企通过制定分红规划、海外并购等举措,为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值管理方式。

谈及估值提升计划对上市公司估值修复的作用,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对公司估值有一定提振作用,长期有效性则取决于执行效果。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对自身估值的重视程度提高,对资本市场上投资人的交流和引导会明显增加,披露的估值提升计划也会给予市场和投资人信心。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