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7月7日正式实施
AI导读:
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旨在加强监管,明确四类异常交易行为构成要件,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细则将于7月7日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预留过渡期。高频交易认定标准明确,交易所将持续完善监管。
4月3日,沪深北交易所分别发布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并就有关配套业务规则征求意见。《实施细则》旨在进一步加强程序化交易监管,将于7月7日正式实施,为市场主体预留过渡期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技术准备。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监管人士处获悉,近期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占比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呈现积极变化。
要点速览:《实施细则》充分体现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对沪、深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
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证监会《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交易所制定了《实施细则》,对程序化交易报告管理、交易行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高频交易管理、沪深股通管理、监督检查等事项作出全面细化规定。
《实施细则》立足于“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的国情,旨在因势利导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通过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机构合规风控管理、强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安排,明确监管预期,保障交易安全,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
《实施细则》还对四类股票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制定了具体监控指标,自2024年4月起试运行。试运行期间,交易所对频繁触发相关指标的投资者进行了问询和合规交易教育,相关投资者交易合规性明显提升。
交易所发现投资者发生程序化异常交易行为后,将根据交易所相关业务规则的规定,对其采取相应的自律监管措施或者纪律处分,并视情况通报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等。
《实施细则》明确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交易所将持续做好监测监控,评估高频交易管理情况,根据监管实践不断完善。
此外,《实施细则》对沪、深股通投资者总体实行与内资一致的监管标准,并起草了相关《报告指引》,保障沪、深股通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平稳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