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引发全球汽车产业剧烈震荡。跨国车企采取提价、停产等措施应对关税成本上涨。分析认为,此次关税对全球汽车产业影响深远,可能导致需求下降,产业链出现区域化趋势。

  本报记者尹丽梅张硕北京报道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攀升至125%,此举引发了全球汽车产业界的剧烈震荡。在新的关税框架下,美国对所有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跨国车企股价持续震荡。

  为应对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大众、奥迪、奔驰、宝马等跨国车企已采取提价、停产、调整产品结构等短期措施。同时,车企内部正在评估关税的潜在影响,面临调整在美业务的考验。

  特朗普政府此举意在通过关税促使汽车制造商将产能转移至美国,增加本土就业和制造能力。然而,专家指出,由于美国汽车生产依赖进口零部件,长期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汽车行业陷入孤立状态,面临更高的成本和价格上涨压力。

  美国汽车关税引发全球产业动荡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全球瞩目的“对等关税”,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高额关税。虽然随后宣布对特定国家实施90天暂缓措施,但关税威胁依然存在。

  汽车产业成为美国加征关税的重点。根据白宫文件,美国对所有进口乘用车、轻型卡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仅符合美墨加协定的车型可享受豁免。此举旨在改善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

  分析认为,此次关税对日本、韩国、德国、英国车企及在加拿大、墨西哥生产的美国车企冲击最大,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较小。

  跨国车企紧急应对

  面对高达25%的汽车关税,跨国车企纷纷启动应急预案,调整全球生产、运输、销售网络。奥迪、大众等车企暂停向美国经销商发货,重新审视美国业务。

  奥迪母公司大众汽车对运往美国的车辆实施“紧急刹车”措施,增加进口费并暂停从墨西哥运输车辆至美国。梅赛德斯-奔驰选择自我消化关税成本,暂不提高车型标价。

  车企们正在加快评估在美国建厂的可行性,并审查墨西哥、加拿大工厂,考虑转移生产线或调整组装比例。同时,整合零部件来源,提升美国产零部件比重,降低关税成本压力。

  关税震荡下的汽车产业新局

  多位跨国车企发言人和美国业务负责人认为,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将给车企和消费者带来高昂且难以预测的成本,吞噬车企经营利润。

  预计小型车价格上涨2500—4500美元,大型车价格上涨1万—1.2万美元。二手车价格也将攀升,消费者选择购买二手车以规避新车高价。

  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指出,关税政策可能导致2025年美国汽车市场需求下降15%—20%。此次关税对汽车行业影响空前惨重,无人能从中受益。

  全球汽车行业处于高度分工状态,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难以实现汽车制造业回流和扩大规模的目标。汽车供应链已形成全球分工合作体系,美国要重振汽车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关税措施可能促使全球汽车产业链出现区域化趋势,车企将更多选择以区域为核心重构生产布局,降低关税冲击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