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年来,具身智能赛道“++轮”融资现象屡见不鲜。智元机器人等企业通过多次A轮系列融资实现发展,但行业普遍面临融资困境。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成为企业获得新一轮融资的关键。具身智能行业未来需逐步成熟,企业需具备尖端技术和强大经营实力。

  近年来,“++轮”融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在具身智能赛道尤为明显。自2025年起,该赛道频繁传出企业融资的消息。

  4月17日,工商信息显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智元机器人获得腾讯增持。据烯牛数据显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22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49.67亿元,涵盖多种轮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具身智能行业的资本热度。

  在众多具身智能企业中,不少企业虽历经多次融资,却仍处于A轮以内的发展阶段。它们采用“小步快跑”的模式,通过A轮、A+、A++,甚至A+++轮等小额融资实现发展。智元机器人便是典型代表,自2023年上半年至2024年9月期间,共有6次A轮融资纪录,直至2024年9月才完成A++++++轮融资,今年3月成功进阶至B轮融资。

  此外,松延动力、逐际动力等企业也进行了A+轮融资。这些企业在A轮系列融资中持续较长时间,反映了具身智能行业的融资特点。据直面AI统计,2022年以来成立的13家明星机器人公司,普遍存在在单一轮次徘徊的融资特点。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在取得阶段性技术进展时进行融资,融资轮次依次为天使轮、A—D轮,且估值递增。然而,近年来“++轮”融资现象频繁出现,不仅在具身智能赛道,半导体赛道也有类似情形。这背后既有融资的技术性因素,也反映了行业发展特性。

  从技术层面看,企业常采用分批打款、分批交割方式融资。由于投资机构沟通和交割时间差异,企业常将其包装成多次融资,提升自身融资热度。更为关键的是,具身智能等行业具有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对企业和投资方都是巨大挑战。

  在当前谨慎的融资环境中,企业如何短期内再次获得资金支持成为难题。对于投资方来说,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大规模投入意味着高风险。虽然部分企业已开启商业化销售,但总体订单量较少,且主要购买方为科研机构和同行企业。

  因此,企业将一次融资拆分为多次小额融资,既能缓解自身压力,又能减轻投资方担忧。对于每一次融资节点,有投资人表示,具身智能企业需实现技术突破或获得重要订单等节点,才能获得新一轮融资。

  然而,面对具身智能较高估值和商业化路径不明晰,投资人普遍持谨慎态度。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退出松延动力时强调,资本看重的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未来趋势,云鲸智能创始人张峻彬认为,可参照无人驾驶领域。具身智能无疑是未来趋势,但需要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企业需具备尖端技术、规模业务体量、充足现金流和强大经营实力,才能支撑新业务场景长期探索。

(文章来源:创业资本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