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深交所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3月末,深市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比76%,市值占比69%。2024年前三季度,深市民营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23万亿元,整体业绩稳中向好。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平台,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始终将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深交所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搭建交流平台、优化融资环境等多方面举措,助力民营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市场信心,为民营经济注入新动能。

相关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民营经济已成为深市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柱。截至2025年3月末,深市民营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181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家数的76%;市值合计22.65万亿元,占深市总市值的69%。深市民营企业整体业绩稳中向好,展现出稳健的经营能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024年前三季度,深市民营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在深市,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上市公司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占比超过七成。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千亿市值龙头企业,成为深市民营企业的标杆。

此外,深交所通过“成长新启航·民企百舸竞中流”业绩说明会主题周活动,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搭建了高效的沟通平台,助力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规范度与信息透明度。此次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既体现了对自身发展战略的坚定信心,也映射出深交所服务民营经济的平台枢纽功能。

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深市民营上市公司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专利积累方面持续发力,凸显了其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先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深市民营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3475亿元,同比增长3.98%,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20万人,专利数量超过68万个。

在注册制下新上市的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0%,如软通动力、伊犁川宁生物等,这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加速了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杭州微光电子、惠州市华阳集团、深圳太辰光通信、浙江美力科技等公司也在各自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深交所通过完善融资工具、优化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引导长期资金配置等举措,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近两年,深市支持166家民营企业上市融资,首发募集资金1532.6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的双重助力下,深市民营企业有望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中实现更大突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