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通用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加速新能源转型
AI导读:
上汽通用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并发布“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旨在加速新能源转型,提升盈利能力。未来12个月将推出6款基于新架构的新能源车型,计划到2027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60%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植文上海报道
16天前,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副总经理薛海涛与股东双方召开了一次董事会。
会上,针对别克品牌实施的“一口价”策略,卢晓和薛海涛向股东们汇报称,“一季度,上汽通用汽车终端销量达到12.9万辆,经营利润连续两个季度为正”,这一成绩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股东们的预期。卢晓在后来的采访中介绍道。
而过去两年,上汽通用更注重销量,难以维持量利平衡。如今,公司更加着重盈利性。
“一口价”策略是卢晓和薛海涛履新后的关键举措,取得成效后,外界纷纷效仿,并期待别克后续动作。
4月21日晚,别克推出全新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并发布“逍遥”超级融合架构。
“至境”品牌旨在盈利。卢晓表示,过去别克的新能源车业务亏损,如今将不再做亏本生意。
新品牌盈利之路不易,特斯拉用了17年,理想用了8年。但与从零起步的新势力不同,“至境”依托上汽通用28年的企业综合体系资源。
据薛海涛介绍,“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融合了通用的基因以及泛亚技术中心的核心能力。
别克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推出6款基于“逍遥”架构的新能源车型。到2026年,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将达到50%以上,2027年甚至达到60%。
卢晓表示,在新能源车迭代和扩容的同时,上汽通用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预计2027年,燃油车市场份额至少还有25%以上。因此,上汽通用将坚定地在2027年保留约8款燃油车。
别克在中国市场历经起伏。1998年,别克首款国产车型“别克新世纪”下线,填补中高端合资轿车市场空白。2016年,别克年销量突破123万辆,跻身中国汽车销量前三。
然而,和大多数合资品牌一样,别克在新能源时代遭遇考验。卢晓表示,2023年别克推出15款产品及奥特能1.0平台,但未在产品定义和用户价值上同频共振。此次推出“至境”品牌及新架构,旨在发起反攻。
“新”在架构,卢晓回归熟悉的战场进行更底层的研发体系调整——整合技术架构。
过去,别克拥有至少3个核心架构,包括注重操控和舒适的通用E2XX平台、SUV专属的通用C1XX平台以及奥特能纯电平台。不同车型使用不同电子电气架构,导致体验感不一致。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底,上汽通用率先在中国市场成立“软件及数字化中心”,融合不同架构。目前,数字化产品开发流程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完成。
融合架构是提升用户体验、效率和节约成本的好方法。小鹏汽车推出“扶摇”架构,缩短研发周期,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率。
通用汽车也采用此方法。2014年以前,通用汽车的小型车研发呈现“各自为战”局面。后决定在中国进行新一代全球车的设计和开发,由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主导。
卢晓曾参与Gem架构平台项目,该项目是中国主导且为全球化开发的架构平台项目,为公司带来显著产值和利润。
进入新能源时代,上汽通用推出奥特能平台。但初期,由于营销方式不擅长技术传播,导致奥特能平台车型销量不佳。
2024年8月,卢晓成为上汽通用总经理,发现问题并提出“逍遥”架构。
“逍遥”超级融合整车架构具有很大灵活性,覆盖多种车身结构和能源驱动形式。同时,融合电子电气架构,创造1800余种原子服务。
未来12个月,6款基于“逍遥”架构的别克新能源车型将推向市场,首款为百万级超豪华新能源MPV——别克“世家”。
模块化设计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别克将产品定义研发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薛海涛表示,别克成本昂贵,因为做了大量安全冗余。电池安全在内部设计上具有“一票否决权”。别克在奥特能平台诞生之初就提出远超国标的电池热失控企业标准。
卢晓回忆,2017年左右,通用公共安全负责人要求电池包满足至少一小时逃生时间,他当时不理解。后来,在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新一代电池时,上汽通用要求加更厚的气凝胶、防火毯等设计。
小米汽车发布会上,气凝胶成为保护电池安全的黑科技。但早在2019年上市的别克微蓝6就运用了气凝胶材料。
别克还选择本土化的合作伙伴,补课智能化。与Momenta合作,全面部署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
为了追赶新势力,别克在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上也在学习新范本。
上汽通用采用GVDP全球整车开发流程。近年来,行业变化剧烈,技术演进快,促使上汽通用进行根本性思考,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对标,打磨好产品。
卢晓表示,过去上汽通用的项目决定权在外方,导致外观设计高于功能体验。现在,项目决定权在最高决策的工程师手中。
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下降,但上汽通用想打破魔咒。通过一系列调整,卢晓认为上汽通用将焕发新青春。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