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引发热议,行业泡沫与未来展望
AI导读:
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人形机器人产业热度居高不下。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如何正视技术进步与泡沫的关系?业内认为,赛事是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前的多方面验证,但商业化闭环、产业化落地仍处于摸索阶段。
近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吸引了全国100余家企业参与,150多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选手”在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等多个项目中展开竞技比拼。自宇树科技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一、二级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不久前举行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更是将行业讨论度推至新高。
然而,随着赛事的频繁举办,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这些在赛场上“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何时才能真正摆脱“电动玩具”的标签,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又该如何看待技术进步与泡沫的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运动会上的展示,是对其在产业落地前进行的多方面验证,包括硬件能力、运控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验。但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闭环、产品的产业化落地仍处于摸索阶段。多位产业链人士、创投机构投资人指出,行业正面临新一轮洗牌甚至淘汰赛,可能会进入冷静期,外界在对行业抱有信心的同时也应多一些耐心。
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涵盖了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格斗比赛、舞蹈比赛等多个竞技项目,魔方、围棋、象棋等人机互动游戏也在现场展示。赛事裁判从步态、续航能力、认知计算甚至表情识别等维度对机器人“选手”进行综合评判。
相比之下,之前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更像是一场“耐力赛”。多款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出现摔倒、续航不足等问题,引发外界对产业成熟度、实用能力的质疑。然而,有投资人士表示,这些比赛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就像19世纪的首次汽车比赛一样,虽然当时汽车表现不尽如人意,但比赛传递的信心、价值以及暴露的问题都为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开源证券指出,我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与场景验证能力,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在高强度运动场景的规模化实践。本次赛事相比去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了关键技术的飞跃。赛事通过高曝光直播、“人气奖”互动等机制,提升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与接受度,为未来人机融合的社会化应用铺路。同时,比赛也暴露了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技术短板,为后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行业的“泡沫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趁现在共识高度集中,有退出机会。而人形机器人在线下赛事中的失误进一步放大了行业的“泡沫论”。但有投资人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相对较远,类似电动车和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行业一定会经历大浪淘沙。当前资本密集涌入,行业存在泡沫,但泡沫并不全然是坏事,而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回忆道,人形机器人的“泡沫论”在2016年就曾出现过一次,当时优必选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后,国内也出现了多家做小型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冷晓琨表示,要考虑人形机器人能用在哪里,如何给用户创造价值。没有这一点,人形机器人或整个具身智能行业还会进入一个冷静期。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即将步入工业场景,现在已经有很多机器人进厂“实训”。虽然这些场景不一定非要人形机器人来做,但至少已经在进行尝试,这就是进步。赵杰强调,人形机器人一定要拓展人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复制人。
冷晓琨对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但认为当前阶段大家需要冷静下来,聚焦商业化落地。他表示,就技术而言,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家庭需要3年至5年,但考虑到安全、伦理等因素,迎来爆发期还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这需要社会对行业有信心及包容心。
赵杰也认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但至少需要10年以后才能真正成为未来产业。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为未来做的。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