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重估进程与投资机会分析
AI导读:
在当前全球局势中,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与庞大内需市场展现强大韧性。证券时报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深度剖析重估逻辑。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中国资产重估是市场对技术红利的定价重塑,未来将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资产重估的投资机会与风险。
编者按:在当前全球局势中,地缘冲突频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近期出台的“对等关税”政策,实则是贸易单边主义行为,严重冲击国际经贸秩序,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与庞大的内需市场,展现出强硬姿态进行反制。如今,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潜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在此背景下,证券时报特推出“中国资产重估”专栏,深度访谈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研究专家、投行领军人物及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剖析重估逻辑,为投资者提供前瞻性的参考视角。
尽管近期受到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但中国资产的韧性愈发明显,“中国资产重估”的进程并未受阻。
近日,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此轮中国资产重估既是市场对技术红利的重新定价,也是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他强调,中国未来将从“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系统整合者”。
章俊还指出,可持续的重估应建立在“技术突破-商业变现-资本反哺”的闭环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入长线资金,提升价值发现与资源配置效率。
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章俊用清代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来形容中国经济的韧性。他认为,美方的关税政策已接近尾声,对中国经济的边际影响减弱,反而对美国经济、美元-美债体系造成更大冲击。章俊预计,人民币国际化将迎来机遇,中国权益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多位业界专家指出,中国资产重估正在进行中。章俊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资产重估的底层逻辑源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化,传统地产经济动能减弱,而以AI、新能源、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政策与产业技术突破共振,推动资本向高成长新经济转移。
从微观层面看,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提升了相关产业盈利预期,加速企业从“概念验证”向“业绩兑现”转型,吸引全球资本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长期配置价值。
章俊表示,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重构竞争优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与规模效应仍是核心优势,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深化区域价值链整合,推动中欧班列等跨境物流网络建设。
章俊强调,中国资产重估的逻辑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政策红利、全球资本再平衡与产业生态协同下的价值再发现。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资产配置的核心变量将转向“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政策导向与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内需重构或成主线。
章俊指出,当前港股和A股的估值仍处于中等水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技自主创新深化,叠加外资回流与居民储蓄向权益市场转移等,将支撑估值扩张。但两地市场表现或呈现结构性分化,港股受益于全球资金对AI等新质生产力的重估,A股则更多反映内需复苏与政策驱动的传统经济修复。
章俊表示,短期分化或源于市场结构差异,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资本市场开放将推动两地共同受益于系统性重估逻辑。
多家外资表达了对中国资产的看好,并相继加仓、增资。章俊认为,A股与港股在估值上有优势,政策层面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流动性支持,叠加中国在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突破,契合外资对长期结构性机会的偏好。
章俊指出,中国资产重估的进程目前呈现情绪与基本面交织的特征,尚未脱离早期阶段。他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持续突破技术创新与提高产业转化效率;二是政策工具箱需精准连贯;三是全球资本再平衡需与基本面改善共振;四是市场定价机制需与产业升级动态适配,建立“技术突破-商业变现-资本反哺”的闭环。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