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持续支持未盈利企业发展,2024年度多家企业实现盈利并取消特别标识“U”。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营收规模再创新高,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实现业绩跃升,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

自开板以来,科创板始终聚焦科技创新活跃、体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领域,持续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未盈利企业发展壮大。在长期的培育与赋能下,2024年度,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成都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天恒”)、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电生理”)3家公司达成“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首次实现盈利”情形并取消特别标识“U”。至此,科创板累计已有22家未盈利企业摘“U”,占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总数的41%。

总体营收再创新高

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自建立之初就设置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允许科创属性突出、尚未盈利或尚未实现收入的企业上市,有力增强了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科创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与适配性。去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亦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自该措施发布以来,已有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昂瑞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未盈利企业IPO获得受理。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2024年,科创板未盈利企业营收规模再创新高,多家企业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加速实现业绩跃升。据统计,这54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4.79亿元,同比增长24%,高于板块整体增速;归母净亏损合计为136.41亿元,同比大幅减亏36%。若以2019年为基数,其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6%,展现出强劲动能。

从细分领域来看,科创板未盈利企业发展多点开花。在生物医药领域,未盈利企业将实验室创新转化为临床获益,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双落地。据统计,20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中,18家公司自研产品已上市,其余2家产品上市申请已受理;16家公司营收超1亿元,其中4家超10亿元。在集成电路领域,未盈利企业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生态,国产供应能力日益增强。

创新发展标杆涌现

在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中,部分行业代表性企业以“硬科技+商业化突围”实现质的飞跃。今年摘“U”的百利天恒,2024年营收达58亿元,同比增长936%,归母净利润达37亿元。其业绩跃升得益于核心产品BL-B01D1与跨国药企巨头达成的战略合作。另一摘“U”公司微电生理,是国内首个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上市不到三年,已形成30余款注册证产品,海外营收同比增长62.94%。

高研发投入筑牢壁垒

近年来,科创板未盈利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带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024年,54家未盈利企业合计研发投入459.44亿元,同比增长5.86%;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26%,高于板块整体水平。截至2024年末,这些企业共有专利1.7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约0.8万项。

科创板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大门,提供关键支撑,缩短成长周期。未来,随着更多未盈利企业进入“研发突破—产品放量—盈利兑现”循环,科创板“摘U”阵营将持续扩容,激活硬科技投资生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