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推出“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该标准打破传统盈利与营收规模限制,为具备硬核竞争力的科创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有20家公司成功上市,展现出显著的业绩改善趋势。

  科创板助力高成长潜力企业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摘“U”队伍已增至9家,标志着科创板在支持未盈利科技企业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科创板自设立之初,便创新性地推出了“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首次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发行上市的重要里程碑。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指出,这一举措高度契合硬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为这些面临高研发投入和长回报周期的企业注入了关键资金。科创板的包容性上市标准不仅助力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壁垒,还吸引了长期资本聚焦科技创新,推动了“资本+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从宏观角度看,这一举措加速了我国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对优化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摘“U”阵营日益壮大,彰显科创板活力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自2019年启航以来,便以多元包容的上市机制为科技研发突破注入了强劲动能。第五套上市标准打破了传统盈利与营收规模的限制,聚焦“核心技术获国家认可、市场前景广阔”“研发成果已达关键阶段”等核心要素,为具备硬核竞争力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开辟了通往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7家公司计划通过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其中20家已成功上市。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第五套上市标准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有助于解决这些企业在成长初期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支持其专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康太替尼新药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展现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积极成效。

  随着研发成果转化进程不断提速,相关企业经营质效持续向好,科创板摘“U”阵营加速扩容。2024年,20家通过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的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尽管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净利润亏损额同比缩减39.16%,展现出显著的业绩改善趋势。

  多维度增强包容性,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硬科技企业,特别是暂未盈利的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至关重要。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表态要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证监会主席吴清等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完善发行上市等制度安排,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和适配性。

  然而,包容性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需直面诸多挑战。董忠云指出,未盈利企业通常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以及技术突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风险。同时,部分企业可能滥用该标准上市融资,存在道德风险。此外,未盈利企业因市场预期不同,价格可能波动较大,存在市场风险。因此,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未盈利企业的持续监管,建立更为严格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展望未来,科创板有望持续优化上市制度,设立更多针对不同类型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标准和规则,更好满足各类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强化市场监督,完善退市机制,确保市场优胜劣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