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专项基金助力产业升级
AI导读:
吴中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从概念走向量产。吴中区成立50亿元机器人专项基金,由国资平台管理,精准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科创板日报》5月13日讯(记者余诗琪)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马拉松、运动赛让“具身智能”这个前沿技术名词,成为热议的焦点。在资本市场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下,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量产。
从马拉松赛场到工厂车间,人形机器人快速撕下“实验室样品”的标签,“量产交付”已成为机器人厂商的关键词。业内标杆特斯拉Optimus更新了量产计划,预期在2025年量产超千台,并进入特斯拉工厂。而在苏州吴中区,人形机器人已“进厂打工”,魔法原子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追觅科技工厂,24小时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等任务。
吴中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站上行业舞台,这背后是吴中区对机器人产业的持续投入。作为吴中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机器人+人工智能”已集聚相关企业超11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66家、上市公司14家。去年,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向量产的转折点上,吴中区正以“全产业链”优势和区内资本的创新布局,加速抢占赛道制高点。
今年年初,吴中区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首期10亿元的机器人专项基金,由区内的国资平台吴中金控管理。近日,吴中金控总经理杨冬琴接受了《科创板日报》的专访,分享了这只基金背后的故事。她表示,吴中区机器人产业的底气,源于其深厚的精密制造基因,区内企业如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以精密零部件加工闻名。
在产业链飞速迭代的当下,区内资本也行动起来。去年5月,由吴中金控牵头,发布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基金群。今年,吴中区进一步升级,机器人专项基金所有出资来自区内国资,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预计撬动30-50亿元的资金规模,精准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薄弱环节。
杨冬琴介绍,区别于传统市场化基金,此次设立的机器人专项基金凸显“政府主导、产业优先”特色。基金条款设计更具灵活性,降低收益要求、延长投资期限等,吸引优质管理机构。在策略上,吴中区也相当多样化,既有布局早期方向的子基金,也跟踪抗风险的成熟期直投项目。预计一期基金将在今年年内全部投出,同时二期已进入筹备阶段。
吴中区正致力于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但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算法、人才储备上仍有待提升。专项基金将联手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同时,吴中区已建设多个创新中心和产业园,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空间载体和测试场所。随着产业基金落地、场景开放加速,吴中区或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