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下调,买银行股成为部分投资者眼中的更优策略。然而,这种简单对比存在逻辑陷阱,忽略了两种策略在风险属性上的本质区别。投资者需明确自身风险偏好,避免陷入认知偏差,做出专业的资产配置决策。

  随着银行存款利率的下调,“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的观点日益盛行。

  一方面,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趋势持续。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降至3%,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均较上期下降10个基点。当日,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活期存款利率降至0.05%。

  另一方面,银行股的高股息极具吸引力。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5月30日收盘,42家A股上市银行中,35家股息率(近12个月)在3%以上,其中20家超过5%,平安银行更是超过8%。

  面对存款利率与银行股股息率的鲜明对比,部分投资者认为买银行股是更优策略。然而,这种简单对比存在逻辑陷阱,忽略了两种策略在风险属性上的本质区别,更未提及股市投资的多重风险,亟需澄清。

  “存银行”与“买银行股”在本金安全性上存在巨大差异。银行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50万元以内本息全额赔付,信用风险极低、流动性强,是安全性极高的理财方式,适合本金安全要求高的投资者。而股票投资,包括银行股,不具备保本特性,股价受多重变量影响,波动显著,可能导致本金亏损。因此,“择股”与“择时”的专业性要求极高。

  应认识到,存款的收益基于“时间+利率”,而银行股作为权益类资产,收益源于“公司成长+分红+市场情绪”,两者底层逻辑截然不同。片面对比股息率和存款利率,忽视股价波动对总回报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短期持有情况下,属于严重的认知偏差。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银行股可纳入投资组合,但需警惕“唯股息率论”,即过度关注分红收益而忽视其他关键因素。

  股息率是一个“后视镜指标”,部分银行当前的高股息率可能是股价低迷的反映。例如,若银行股股价从10元跌至5元,每股分红维持0.5元不变,股息率会从5%升至10%。仅凭历史数据预测未来,易忽视股息率随股价、分红政策调整而变化的本质。理性看待银行股投资,需建立多维分析框架,考察股息率稳定性,关注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分化等核心变量,深入分析银行财务健康指标,同时对市场情绪保持敏感。

  总之,投资者在“存银行”与“买银行股”间抉择时,需明确自身风险偏好,避免简单对比,做出专业的资产配置决策。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