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科创板聚焦脑机接口技术竞速赛升温,Neuralink完成新一轮融资,脑机接口概念股飙升。政策端升温,多家企业布局,但商业化面临多重挑战,2025年或成关键里程。

科创板日报》6月7日讯(特约记者高青)一场关乎脑机接口的技术竞速赛正悄然升温,科创板聚焦这一新兴领域。

近日,“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宣布完成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新一轮融资,投前估值飙升至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0亿元),再次点燃全球脑机接口(BCI)行业的热度,微创脑科、冠昊生物、翔宇医疗等多家脑机接口概念股一路飙升。

今年以来,脑机接口领域重磅消息层出不穷,政策端同样正在升温,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先后发布了脑机接口发展行动计划,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表也经湖北医保局在3月份正式公布。

无论是用“意念打游戏”,还是“脊髓损伤患者拿起木球”,脑机接口正从科幻走向现实,而这条路径的背后,则是技术、风险与数据的多重推进。

▌“高风险赛道”背后的不同路线

脑机接口所涉领域庞杂,国内外技术路线多种多样。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指出,当前脑-机接口的信号采集技术主要集中在无创无植入技术、有创植入技术、微创/半侵入技术三大方向。

元生创投董事总经理刘晓表示,非侵入式技术虽应用场景广泛,但时间和空间的信号分辨率相对较低;而侵入式则针对时、空分辨率要求更高的场景,目前主要集中在程度较高的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视觉障碍等。

从技术角度,必须强调“穿透血脑屏障”这个分水岭,这直接导致30倍以上的信噪比差异。在临床场景上,侵入式当前只适用于极重度残疾患者。

一个极具反差的现象是,尽管投入更大,风险更高,但迄今为止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拿走了全球BCI领域的大部分融资,Neuralink的巨额融资并非孤例。

刘晓认为,侵入式的想象空间巨大,中国的患者人群数量庞大。然而,侵入式的发展要遵循医学伦理的规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

上海棋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詹金城认为,资本赌的是技术颠覆性,一旦侵入式BCI在运动或言语功能重建上取得突破,其估值将呈爆发式增长。

然而,全侵入式BCI需穿透硬脑膜将电极植入大脑皮质,面临严苛的医学伦理挑战。FDA尚未批准任何侵入式BCI产品上市,Neuralink的首批患者随访也需5年安全性验证。

当海外巨头在开颅手术的钢丝上疾行时,更多中国企业选择了更为审慎的“第三条路”——半侵入式脑机接口方向。

▌临床竞速:商业化还需跨过几道坎

中国400万脊髓损伤患者、近千万运动功能障碍人群的需求是真实的,但技术爆发需以安全为基石。这也解释了为何很多企业仍将半侵入技术作为战略重点。

北京、上海等地都已出台脑机接口相关产业规划,提出2030年前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现脑机接口创新产品的规模化商用。

随着上海华山医院与北京宣武医院牵头启动脑机接口临床队列研究,中国植入式BCI也正式进入规模化验证阶段。

此外,清华大学洪波团队宣布,2025年底前将完成30-50例患者植入手术,覆盖全国10个临床中心。

政策和资本加持、临床推动......2025会是脑机接口商业化关键的一年吗?詹金城强调,严谨的医疗器械产品需30例以上患者参与,持续随访3~5年,现在说‘成功’言之尚早。

在谈到对于脑机接口相关标的的投资标准时,刘晓表示,柔性电极技术是否处在全球领先的水平是其会更多关注的技术指标。

因此,目前整个脑机系统中技术门槛最高的是柔性电极的设计和生产。随着人体植入推进,解码算法和系统稳定性又会成为关键。

更重要的是,当前所有脑机接口的“成功”,都带着实验室的浪漫化表述。国内脑机接口领域各家最大临床试验仅完成3例,长期安全性仍是未知数。

对于未来脑机接口领域商业化的进程,詹金城预判国内审批将紧跟FDA步伐。但即便一切顺利,首个商业化脑机接口产品问世至少还有较长的时间。

唯一确定的是,当资本盛宴终将散去,唯有那些真正改变患者命运的技术,才能在人类对抗疾病的史诗中刻下坐标。而2025年,注定成为脑机接口从实验室奔向病床的关键里程。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