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大模型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对经济—社会范式产生巨大影响。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刘志阳认为,需探索“技术—产业—社会—治理”协同演进的新范式,确保技术发展向善向美向上,服务于国家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编者按】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成为新的技术浪潮。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强调,上海要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刘志阳认为,大模型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以下是他的演讲内容。

大模型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具有通用性、涌现性等新特点,对经济—社会范式产生巨大影响。理解大模型高质量发展,需探索“技术—产业—社会—治理”协同演进的新范式。大模型发展关乎技术、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需在科技自立自强前提下,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生态繁荣,平衡普惠共享与风险防范。

技术自主创新,保障国家安全

法国思想家雅克·埃吕尔指出,技术有其固有法则。大模型之所以“大”,在于对核心技术要素的极致追求。我国大模型发展面临数据完备性不足、算法创新性不足、算力投产比不足等困境。需构建自主创新机制,实现技术可控。包括开放协作式、前沿探索式、生态整合式、硬件驱动式等多元创新模式。

上海在构建自主创新机制中,融合多元模式,依托顶尖研究机构和高校力量,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吸引和培育AI领军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创新生态。

市场有效驱动,激发产业生态活力

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023年以来,众多国产大模型涌现,市场逻辑驱动下,资本聚集到最具商业化潜能的产业,加速大模型从研发向实际应用转化。

然而,大模型赋能产业转型也引发社会生产关系重构等问题。需以市场逻辑驱动资本有效配置,实现大模型产业发展。包括识别技术萌芽、深化技术渗透、推动生态演进等阶段。

社会普惠共享,追求技术向善

大模型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造福民众,需与社会伦理、公众福祉相协调。治理需深植于社会逻辑,创造共享价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大模型自主搜索式、赋能生成式、自主修补式、赋能探索式等社会创新模式。

从技术、产业、社会三个维度,擘画大模型治理的未来路径。提升透明度、促进技术普惠扩散、积极应对就业冲击,确保技术发展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人工智能浪潮塑造世界未来,既是机遇也是考验。需追求技术更快更高更强,确保技术发展向善向美向上,服务于国家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思想者小传】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管理。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