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刑事控告策略与风险解析
AI导读:
2025年资本市场“换帅潮”频发,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成焦点。本文通过专家访谈,解析控制权争夺中刑事控告手段的运用、风险及防范建议,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实用指南。
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掀起了“换帅潮”,其中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发。在控制权争夺中,刑事控告手段逐渐成为博弈双方争夺“帅位”的关键策略。证券时报就这一现象专访了信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洪灿,从完善上市公司合规治理和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角度,解析博弈双方在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战中如何运用刑事控告,实现控制权争夺的平稳落地。(关键词:上市公司控制权、刑事控告)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事件频发,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普通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洪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调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行业股东面临资金链压力,被迫通过股权转让缓解流动性;另一方面,新进入的产业资本、私募基金也在积极布局优质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收购实现产业链整合或战略投资。这种“新旧交替”的格局,推动了控制权变更潮的出现。(关键词:股权转让)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事件。如果新股东能注入优质资产、优化治理结构或明确战略方向,可能是利好信号;但如果控制权之争长期僵持不下,就容易引发股价波动甚至合规风险。所以投资者看到“换帅”新闻时,既要关注新股东的资金实力与产业背景,也要关注公司控制权变更后的治理稳定性,避免盲目追涨杀跌。
证券时报记者:既然已取得多数股权,为什么有些大股东还是没法控制公司?
洪灿:控制权争夺本质上是对公司经营管理权的争夺。控制权争夺中最核心的认知误区,就是把持股比例等同于控制权。
比如今年6月某智能通信设备公司,新大股东W某花上亿元买下了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但罢免董事时,却遭到现任董事会五票全反对,最后改选董事会失败。这是因为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里,控制权不仅仅是持股比例,还涉及董事会、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以及信息披露、诉讼博弈等法律环节。换句话说,持有股权只是“站在棋盘上”,能不能走出制胜一招,取决于对公司治理规则的运用、董事会席位布局等博弈策略的综合运筹。
证券时报记者:控制权争夺如果一直僵持不下,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什么风险?
洪灿:我们团队近期发布了《直取“帅位”——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战中刑事控告手段的攻守道》一文,对此类风险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信息披露违规风险。争夺常涉及股权转让、表决权委托、董事会改组等,都是《证券法》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应当披露的重大事件。如果故意隐瞒、延迟披露,还是因争夺导致披露机制失灵,都可能造成上市公司信披违规。例如,我们的文章提到某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因为董事会对立,季度报表、半年报都未能审议通过,最后因未能披露定期报告而被立案调查。
其次是退市风险。2024年退市新规已将“控制权无序争夺”明确列入规范类强制退市情形。若公司因内斗导致无法向市场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就可能触及退市红线。此外,由控制权争夺引发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若未及时纠正,还可能进一步触发除“控制权无序争夺”以外的其他退市条件。
最后是股价、市值大幅波动风险。控制权长期僵持会导致公司治理混乱,投资者信心下降,进而引发股价剧烈波动,给广大股民造成经济损失。(关键词:股价波动)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在控制权争夺中,博弈双方会使用“刑事控告”这一策略?
洪灿:因为刑事控告是一把“快刀”,相比漫长的民事诉讼,它能快速打破僵局。优势有三:一是,直接限制对手的人身自由。一旦实控人或高管被刑拘,就不能正常履职,公司不得不另行选任管理层,控告方可以趁机推动董事会改组。
二是,阻断不利的民事诉讼。根据《九民纪要》第130条,如果民事案件必须以刑事结果为依据,法院将裁定中止审理。这意味着控告方可通过刑事立案“冻结”对手在民事领域的进攻(股东知情权、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扭转诉讼劣势。
三是,可在谈判中制造压力,迫使对方妥协。面临刑事风险,争议对方往往更愿意在股权交割、公章移交等核心事项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刑事风险的化解。
证券时报记者:刑事控告会不会被滥用?有没有风险?
洪灿:刑事控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可能沦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败招。
刑事控告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犯罪事实或线索上。如果证据不足,“打草惊蛇”,反而会让对方警觉;如果虚构事实、诬告陷害,控告方自己可能触犯诬告陷害罪,甚至构成敲诈勒索。同时,刑事侦查可能导致公司账户冻结、核心人员被限制自由,影响公司运营。
正因刑事控告手段兼具“强威慑力”与“高风险性”,是否要下这步棋、如何选择控告策略、何时落子均需要审慎考虑。建议聘请专业的刑事控告律师团队介入,从事实梳理、证据链构建、罪名论证到管辖机关选择等环节综合把控,才能将刑事风险转化为制胜筹码。
证券时报记者:投资者怎么判断一家公司的控制权之争会不会影响自己持有的股票?
洪灿: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下三个信号:一是,信息披露是否异常:定期报告是否延期披露,临时公告是否频繁出现“补充说明”、“更正公告”,或被证监会/交易所下发《问询函》。二是,是否触发退市风险警示:比如我们文章里提到的案例,就有上市公司因为年报“难产”,被深交所直接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类风险对股价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三是,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否对立严重:如果出现“双头董事会”、表决互相否决,往往意味着治理陷入僵局,上市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受到威胁。这些通常是争夺战可能影响公司稳定的重要征兆。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投资者应保持警惕,及时评估持仓风险,并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考虑调整投资策略。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上市公司及董监高防范控制权争夺中的刑事风险有何建议?
洪灿:建议从三个维度防控控制权争夺中的刑事风险:一是强化公司治理,规范资金往来、关联交易和信息披露,避免留下历史隐患;二是建立刑事风险应急机制,面临控告,能迅速组织法律、财务团队应对;三是高度重视证监会行政处罚行为衍生的刑事风险,尤其是资金占用引发的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罪等高发罪名,建议上市公司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与培训,防患于未然。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