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科技板块调整显著,市场期待科技牛慢牛
AI导读:
9月4日A股科技板块显著调整,科创50指数领跌。调整由结构性因素驱动,市场整体向好未变。科技股调整核心动因是交易层面短期博弈,投资者期待科技牛慢牛。寒武纪案例说明股价需与业绩匹配,调整是正常环节。
9月4日,A股科技板块迎来显著调整,成为当日市场焦点。主要指数中,科创50指数以6.09%的跌幅领跌市场,创业板指也同步下跌4.25%;个股层面调整更为剧烈,寒武纪跌幅超14%,被市场称为“易中天”的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跌幅均突破13%。受科技股大幅下挫拖累,沪指与深成指也分别出现1.25%和2.83%的下跌。此次调整凸显了科技股市场的波动性,而科技股调整动因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3个交易日A股虽持续调整且幅度逐步加大,但这一调整更多由结构性因素驱动,市场整体向好的走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以9月4日盘面表现为例,消费板块展现出强劲的抗跌性,乳业、预制菜、水产、宠物经济等细分领域涨幅均超2%;红利指数同样逆势上涨0.5%,其中农业银行股价大涨5.17%,成为市场稳定器。从个股普跌情况来看,当日股价跌幅达到或超过5%的个股仅467只,占全市场个股总数的比例约为10%,并未出现全市场范围内的非理性抛售,进一步印证了当前调整的结构性特征。
当前市场的调整压力,主要集中在科技板块,而科技股此番调整的核心动因,又源于交易层面的短期博弈。回溯8月12日至9月初的市场行情,科技股曾经历一波连续大幅拉升,期间科创50、创业板指累计涨幅均超20%,还涌现出多项标志性事件: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电子板块市值反超银行板块,跃升为A股市值第一大板块。然而,如此大幅度的持续上涨,也导致板块调整压力不断积累,对于前期获利丰厚的投资者而言,落袋为安的操作需求逐步释放,成为触发此次调整的重要推手。科技股业绩增长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投资者期待科技牛慢牛。
这一阶段同时也是科技股交易异常拥挤的时期。8月11日,科创50指数成交总额为303.4亿元,仅占A股整体成交额(1.85万亿元)的1.64%;但到8月27日,这一占比已攀升至4.5%,资金向科技板块集中的趋势极为明显,市场博弈色彩浓厚。一旦出现短期不利信号,前期集中买入的力量便可能迅速转向卖出,进而引发股价剧烈震荡。类似的交易驱动型调整在A股历史上并不鲜见,2020年末至2021年初白酒板块的调整,便是典型案例。
尽管近三日A股调整幅度较大,但此前“科技牛”行情已为投资者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财富增值,因此市场普遍期待“科技牛”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科技牛”必须锚定“业绩牛”,成为与业绩增长匹配的慢牛、健康牛,而非脱离基本面的“疯牛”。从2025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来看,科创50成分股中,36家公司实现营收增长,其中15家营收增幅超30%;1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30%,尤其是中芯国际、寒武纪等芯片企业业绩大幅增长,有效调动了市场对科技板块的投资热情。但投资者也需清醒认识到,股价增长与业绩增长的匹配是“科技牛”可持续的核心前提,若股价脱离业绩独自冲高,调整便难以避免。
寒武纪的案例更能清晰说明这一逻辑。8月29日,寒武纪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不仅给出了全年营收指引、对市场盛传的“小作文”进行辟谣,更明确指出公司当前股价存在脱离基本面的风险。巧合的是,当日科创50指数样本调整方案同步公布,调整将于9月12日收市后生效。由于科创50指数规定单个样本权重不超过10%,而经过前期大涨后,寒武纪在指数中的权重约为15%,据此估算,被动跟踪科创50指数的基金需卖出寒武纪的规模约为100亿元。综合这些明确信号,市场本应能对寒武纪的估值作出客观准确评判,此后该股的调整并非意外。作为科技板块的风向标,寒武纪的调整逻辑同样适用于整个芯片产业链乃至科技板块,此次调整本质上是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股价向业绩回归的正常环节,而当股价与业绩重新匹配后,“科技牛”才能拥有更为坚实的运行基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