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首批4只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迎来上报,标志着基金公司在ETF产品上的又一创新。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受到关注,因其不仅为首批,更在主动ETF讨论热烈的当下,为ETF的下一步创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尽管创新产品受到关注,但要让投资者接受并投资仍需时间。

财联社4月16日讯(记者闫军)首批4只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迎来上报,标志着基金公司在ETF产品上的又一创新。

证监会网站显示,4月15日,永赢基金上报科创综合价格增强策略ETF,与嘉实基金、银华基金、易方达基金共同成为首批尝鲜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的基金公司。

增强策略ETF并非新鲜事物,自2021年招商和国泰发行沪深300增强策略ETF以来,全市场已有33只指增策略ETF,总规模约62亿元。然而,此次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受到格外关注,因其不仅为首批,更在主动ETF讨论热烈的当下,为ETF的下一步创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科创综指增强策略ETF的推出,引发了四个焦点问题的讨论:基金公司为何布局科创综指增强ETF?如何增强?增强ETF是否将成为未来主动ETF的“入场券”?以及指增策略ETF做大规模仍需破局。

科创板指数相关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科创综指自1月20日正式发布以来,已有38家基金管理人上报了科创综指产品。目前,科创综指ETF及联接基金合计募集规模已超400亿元,其中已上市的科创综指ETF募集规模达228亿元。

永赢基金表示,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自主可控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投资热点。科创综指以半导体企业为主,涵盖创新药龙头、光伏电池龙头等,是当前政策博弈与产业突破共振局势下的优质投资选择。

嘉实基金同样认为,政策持续加码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国产替代加速有望为科创板企业带来增量市场,科创综指的配置价值日益显现。

对于增强策略,各家基金公司选择不同。易方达基金采用量化策略进行增强,而嘉实基金则采用主动方式增强超额能力。此外,也有基金公司考虑采用双基金经理或多基金经理共管的模式运营。

今年以来,市场对于增强策略ETF的讨论增多,尤其是在ETF发行大战之后,如何避免同质化,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ETF产品成为基金公司考虑的重点。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提出,ETF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在指数设计、产品创设等环节注入主动价值,以及推出更多“中国优势”主题ETF。

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基金公司认为,增强ETF将是未来获取主动ETF资格的“入场券”。然而,对于主动ETF的定义业内存在分歧,且国内环境下,主动增强ETF的持仓披露频率等问题也需谨慎考虑。

尽管增强策略ETF已有一定发展,但规模仍相对较小。数据显示,全市场33只增强策略ETF合计规模仅62亿元。这反映出,尽管创新产品受到关注,但要让投资者接受并投资仍需时间。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