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回暖迹象明显,多元支付体系“箭在弦上”
AI导读:
医药行业经历长达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逐渐回暖。医药企业期待近期支持政策能直接改善现状,其中多元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最为关键。同时,AI医疗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外部地缘环境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在2025年更具确定性。
财联社2月23日讯(记者王俊仙 郑炳巽)乘着AI东风,医药行业经历长达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逐渐回暖。医药拐点是否正加速到来?
相较于AI助力带来的长期变革,医药企业更期待近期或有望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能直接改善现状,这也是A股医药行情的重要支撑。
财联社记者采访的多家创新药企及有创新药业务的传统药企均认为,多元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至关重要,包括去年的DRGs创新药械除外支付政策、今年初的丙类目录吹风,以及近日网传的完善药价形成机制和医保支持创新药发展征求意见稿等,均让药企备受鼓舞。
地缘政治风险犹存,但业内对此风险的认知更加客观理性。
2025年,医药行业能否触底反弹?
▌多元支付体系“呼之欲出”
“对我们来说,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最为关键,这样才能确保创新药在投入巨资研发成功后,实现其创新价值,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循环。”某上市创新药企董事长告诉财联社记者。
这种观点代表了多数行业人士的看法,“大家认为今年医药行业回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到医保商保、支付多元化正在推进”。从政策层面看,构建多元化支付体系的支持政策已“呼之欲出”。
例如,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透露,计划年内发布第一版丙类药品目录。丙类目录主要聚焦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的药品,国家医保局将积极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丙类目录对中国创新药产业而言,标志着多层次、多元化创新药支付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一位创新药企业人员表示,目录具体实施细节尚待落实。
近期业内频传丙类目录将出的消息。
中信证券首席医疗健康产业分析师陈竹告诉财联社记者,此举打破了行业在支付方面的限制,“虽窗口不大,但局面已打开。相关部委和医保局持支持态度,这很关键。”
2024年7月出台的DRG/DIP 2.0方案,提出了特例单议机制、除外支付等具体政策,对创新药械支付释放友好信号。
去年12月,北京医保局发布了第一批DRG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名单。
▌全链条和AI赋能争相发力
更广范围的支持在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的落地。
去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
在此基础上,北京、天津等地先后出台支持创新药政策。近期,网上流传出《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两份文件。
其中,《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指出,将以有效竞争为基础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医保药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规范非医保药品自主定价,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发展。
业内认为,《支持创新药发展措施》或是对《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进一步落实。陈竹表示,《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意见》正在探索新的价格机制,未来医保集采定价或不再“唯低价论”,实现质量与价格的平衡。
近期,AI对医药的催化也备受关注。
陈竹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爆发为行业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医疗领域数据丰富且未完全开源,垂直程度深,AI具有更大发挥空间。
政策方面,2024年以来,我国连续出台多个政策推动AI医疗发展。
其中,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将AI辅助诊断技术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同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次月,2024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
▌外部因素更具确定性?
过去一年,外部地缘环境频频扰动我国医药行业,包括加征关税、《生物安全法案》等。
但关税目前尚不影响部分企业出海。英科医疗表示,不会削减美国市场布局,计划加大北美市场开拓力度。
某医疗器械行业分析师认为,关税会重塑供应链格局,但对需求端影响有限。中国制造业具有先进性、成本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出口或受扰动,但对医药大盘影响相对较小。
在CXO行业,为应对可能的《生物安全法案》,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分别出售了美国和英国、爱尔兰的业务。
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表示,已国际化的CXO龙头在应对国际局势上已有所动作,未国际化的CXO将随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一起成长。
里昂对药明生物的看法变得积极,认为《生物安全法》的影响今年将更可控。
陈竹认为,中美关系与《生物安全法案》等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在2025年更具确定性。“相信中美两国能在生物医药方面找到共同点。”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