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凭借“爱拼会赢”的信念,打造出全国最大的运动鞋产业集群,实现从滩涂渔村到制鞋重镇的华丽转身。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程,陈埭镇注重品牌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完善,并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创新实验室,焕发蓬勃生机。

  新华社福州3月25日电(记者庞梦霞)年产运动鞋超10亿双,成品鞋年产值超500亿元,全球每5双运动鞋就有1双来自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这个仅38.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7000多家鞋企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孕育出安踏、特步、361°等多个国内头部运动鞋品牌。

  依靠“爱拼会赢”的信念,陈埭人成功打造出了全国最大的运动鞋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滩涂渔村到制鞋重镇的华丽转身。

  “三闲”起步,陈埭制鞋业从无到有。

  在陈埭,鞋都路、鞋纺大道、鞋都电商园等地名,都反映出小镇和鞋的深厚渊源。闽南人素有下南洋的传统,陈埭镇也是“十户人家九户侨”。改革开放后,许多华侨寄回的“洋鞋”激发了陈埭人“自己造鞋”的念头。1979年,林土秋带着14名村民,每人出资2000元,从简陋的几把钉锤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起步,办起了洋埭服装鞋帽厂。

  创业初期,鞋子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一时间,制鞋小作坊在陈埭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陈埭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办公室主任曾水祥表示,陈埭制鞋业的成功离不开“三闲”:华侨留下的闲置房子、寄回的闲置资金和本地闲余劳动力。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埭已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亿元镇”。

  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陈埭镇四境鞋材一条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产业聚集,陈埭制鞋业从小到大。

  随着订单增加,鞋带、鞋面、鞋底等辅材需求也旺盛起来,逐渐聚集形成四境鞋材一条街。国际品牌代工订单也涌向小镇,但代工利润微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陈埭镇外贸订单急剧缩水,许多中小鞋厂倒闭。自此,陈埭鞋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完善。

  如今,陈埭镇已有规上鞋企421家,规划建设了晋江国际鞋纺城,打造鞋纺一站式采购平台。

  在特步集团的智能运动鞋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求“智”向“新”,陈埭制鞋业从大到强。

  陈埭镇不少企业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和创新实验室,将运动鞋当作科技产品来打造。在福建省华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系列智能生产工序让人目不暇接。安踏、特步等知名品牌也拥有自己的运动科学实验室,通过专业仪器设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这是在安踏集团博物馆里展示的“太空跑步鞋”。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从上游材料到终端产品,陈埭鞋业不断求新求变,焕发蓬勃生机。短短40多年,陈埭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陈埭镇镇长许著赟表示,陈埭将持续发力新材料、新设计、新智造,扩大传统优势同时强链补链,打造转不走、搬不走的集群优势。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