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对汽车产业链传导深入,供应链企业面临价格与账期双重压力。应收账款增加、周期延长影响资金安全,企业需在追求收入与确保回款间抉择。政策端已发力规范供应链金融,汽车产业链长账期问题有望迎来转机。

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正深刻影响产业链。从上市公司财报及证券时报记者的实地采访来看,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中,不少公司正面临价格与账期的双重压力,在“追求收入”与“确保回款”间艰难抉择。

已披露的2024年汽车类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应收账款规模增加、周期延长成为显著特点。车企庞大的应付账款及沉淀资金,导致供应链企业现金流紧张,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资金安全。

多数受访者指出,这种趋势并非良性循环。如何激活巨额应收账款,确保全行业盈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受访者认为,实现资金高效流动,运用“新地图”推动生产力发展,是产业链实现良性竞争的关键。

应收账款之痛

汽车照明和电子控制系统供应商通宝光电2024年年报显示,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02,同比下降。去年公司净利润8309万元,却背负1.82亿元应收账款,上汽通用五菱等车企成为主要欠款方。

类似情况屡见不鲜。主营底盘零部件的北特科技,2024年营收超20亿元,增速超7.5%,但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也超过6亿元。

另一端,整车企业应付账款规模上升,资金沉淀。

小鹏汽车2024年营收创新高,达408亿元,但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逐年攀升,去年达232天。公司应付账款及票据增至230亿元以上。

北京某机构投资经理万程表示,市场规模虽在扩张,但供应商账期问题一直制约产业链发展。从配件上车到收款,供应商或需等待一年。自2020年起,车企应付账款及票据周转天数逐年增长,造车新势力账期更长。

中国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周转天数为182天,意味着部分上游供应商在投入生产、交付货物、支付前期款项后,需等待六个月才可能收到货款。

回款问题也制约汽车产业链的安全与创新。

华东地区某汽车配件厂商负责人王化表示,从车企确定结款到收款,有时近一年。这对依赖自有资金的中小企业构成考验,对需要融资运转的企业挑战更大。

账期拖延导致极端事件频发。去年12月,广州某品牌公司公开催款。2024年四季度,极越品牌供应商维权,200多家供应商欠款数亿元。

又爱又恨的订单

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品交易模式不同,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多采用“上车再结”模式。

这与汽车产业特性有关。万程分析,汽车是重资产行业,固定资产重,产业链长。新车研发成本高,需以年为单位收回成本,短期内无法产生正向现金流,负债及账期伴随而生。

从商业逻辑看,占用供应商资金对链主企业有利,体现商业话语权。但供应链企业不认同此观点,认为国内车企挤占上游空间,导致应付账款积压、账期延长。

对于“价格战”,车企也有苦衷。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动力电池价格暴涨,广汽集团曾称“车企是在给动力电池厂商打工”。

万程表示,宁德时代等龙头供应商凭借份额掌握定价权,但中小供应商压力巨大。多数供应商对大订单态度矛盾,不做可能饿死,做了担心被拖死。

王化表示,价格与账期若不达标,连合作机会都没有。企业常选择追求收入,但这也导致一些供应商依靠借贷经营,现金流脆弱。

赫中企云创始人张宁认为,汽车产业链账期长短关乎整个链条的发展效率。市场经济下,账期体现供销双方溢价能力,但肆意拉长账期不符合契约精神。

万程认为,供应链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化解压力很难。在成熟工艺的制造业,成本空间有限,价格透明。若车企降本指标向上层延伸,可能导致偷工减料。

警惕“花式玩法”

采访中,供应商揭示了部分车企拉长账期的做法。即便账期结束,供应商拿到的往往是承兑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车企发行的商业汇票。

某头部车企打造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知名,部分应付账款被打包成金融产品流转。供应商可将汇票抵押融资,或打折、贴现变现。

王化认为,这再度拉长账期。造车格局未定,谁都无法预料哪家车企会倒下,账期拉长下的“白条”更易演变为坏账。

万程认为,这些电子凭证本质是白条,与苏宁、国美压货模式相似。非供应商主动选择,而是为加速现金回款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政策端已发力。国资体系要求央企对中小企业采用现金支付,不得使用“白条”;央行新规要求“电子白条”基于真实交易,付款期最长不超过1年。

张宁表示,监管部门规范“电子白条”,意味着供应链金融依靠信用扩张的“野蛮生长时代”或结束。车圈供应链金融模式仍存在,但政策套利空间变小。

“整零矛盾”何解?

汽车行业“整零矛盾”由来已久,近年愈发明显。

张宁分析,产业步入“价格战”周期是核心原因。若车企和供应商利润可观,供应商实力雄厚,资金链正常,账期长点关系不大。但如今车企和供应商内卷,利润被挤压,空间消失。

压力下,精细化管理和出海寻新市场成为解困之道。泰德股份实施精细化生产管理,生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业绩良好。苏轴股份构建国内外双驱动格局,海外市场业务增量明显,毛利率高于国内市场。

更多供应链公司则选择“熬”。王化认为,供应商的苦日子还将继续。若依靠市场力量调节,新能源车企或经历洗牌,供应链格局将如何变化,难以预料。

部分受访者更关注如何实现企业和产业链间的良性竞争。张宁认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正道是让资金高效流动。应以效率为导向,构建基于数据洞察的主动型资金配置体系。数字化解决方案或成为破解长账期困境的更优选择。

万程表示,若依靠“商务压价”降本,而非供应链效率协同、技术创新降本,此路径不可持续。企业需用“新地图”探索新质生产力。

令受访者振奋的是,《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后公布,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多数供应链人士认为,汽车产业链长账期及沉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有望迎来转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