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双一流”高校建设加速,助力地方经济创新发展
AI导读:
西安加快推动“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多所高校迎来新一轮扩张潮。新建校区围绕城市产业需求布局,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西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空天动力产业园等成为亮点,西安与本土高校的融合将更加紧密。
“加快‘双一流’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在此之前,教育部也明确表示,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我国已有过两轮“双一流”建设,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仅占5.13%。
眼下,推动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在成为各地创新驱动的重要着眼点。这些新建校区建设不再局限于传统学科扩张,而是围绕城市产业需求来布局,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比如西电信息港聚焦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与西安高新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协同。
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西安提出,要更大力度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建设西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空天动力产业园、西电信息港、西北大未来科创城。”
同时,以第三轮“双一流”建设为窗口,西安高校正在迎来新一轮“扩张潮”,包括空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推动新校区建设。
根据计划,西北大学沣西校区总投资约40.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021亩,包括图书馆、科研楼等项目,拟容纳学生规模约12000人,承载高水平师资和研究人员规模约1000人。从学校规模看,新校区占地面积相当于现有太白、桃园、长安三校区的二分之一,学生规模相当于后者的三分之一,可谓一次历史性的扩容。

种种迹象显示,就像20年前悄然崛起的长安大学城,如今西咸新区尤其是沣西新城,正在成为西安高校新一轮扩张的主阵地。
向西咸新区“西迁”是主流,但也不乏高校就地“做大”。比如,西交大创新港以及围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的“信息港”,正在推动当地发展。
这些高校密集谋划新校区,也成为西安新一轮高校“扩张潮”的缩影。从省级层面来看,当地媒体此前曾报道了一份来自于教育界的两位陕西省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加快推动陕西“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建议》。当中提到,近年来,受办学空间与资源限制,陕西省属“双一流”高校招生规模偏小,需要扩大规模。
新的校区建设模式强调“学科-产业-区域”三位一体的规划,普遍向城市外围扩张,以“大学城+科技园”模式打造创新生态圈。非常强调开放共享,如西北大未来科创城计划引入国际顶尖实验室分支机构,并设立跨境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国际创新资源对接。
从2022年以来,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双中心城市”,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5个千亿级硬科技产业集群,背后产业与高校之间的融合互动越发明显。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支持建设西交大创新港、西工大空天动力产业园、西电信息港、西北大未来科创城之外,还强调要支持西工大加快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研发制造,打造军民两用无人机生产基地,加强应用牵引,发展多业态低空经济,鼓励更多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融入创新体系和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规模化无人机产业集群。
不久前,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西北地区推进会在西安召开,先进技术成果西安转化中心揭牌。这也是全国第三个、西北第一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助力突破转化难题,西安与本土高校的融合也将更加紧密。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