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深海科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海缆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内海上风电抢装潮再现,海缆产业迎来转机。但超高压绝缘料供应趋紧,国产海缆需寻求突破。文章介绍了国产海缆企业的出海竞争与未来预期。

  海缆被称为海洋经济的“隐形大动脉”,在海上风电领域更是承担着海上清洁能源传送的重任。今年,随着深海科技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海缆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凸显。在海上风电清洁能源领域,海缆成为关键。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过去三年,受国内海上风电建设放缓影响,海缆产业在低谷中前行。部分国产海缆龙头企业顺势出海,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不过,“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低迷三年的海缆产业迎来转机。

  近日,多家海缆厂家及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海上风电的招投标正在增多,预计行业会再度上演2021年的抢装潮。

  值得注意的是,海缆的关键原料绝缘料供需关系正在悄然收紧。记者了解到,国内相关绝缘料企业正在满负荷运转,并积极寻求超高压海缆料的国产替代,打破海外厂家的长期垄断。

  绝缘料供应趋紧

  “目前,国内海缆料(绝缘料)市场供需关系趋紧,只能小量订购,大单不接。”近日,正在海外出差路上的郭海(化名),在电话中向记者吐槽,“北欧化工和陶氏化学在全球海缆超高压(110KV以上)绝缘料中处于垄断地位,他们调整销售策略的目的就是想趁机涨价。”

  目前,国内能稳定供应海缆绝缘料的仅有万马股份,对于涨价预期,万马股份相关人士不予置评。不过,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4万吨绝缘料生产线如今正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2万吨新增产能的设备已经送到车间,即将进入安装阶段。

  电线电缆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管”与“神经”,广泛应用于电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各个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1.6万亿元。

  超高压海缆料供应趋紧的背后,是海外海缆厂家的订单大爆发。郭海称,“从我们的了解,以及一些机构的调查来看,今年和明年是全球海上风电建设大年。海外比国内会先一步显现,比如欧洲、北美市场,现在他们在手的海缆订单,我估计未来3—5年都来不及做”。同时,国内某上市公司也对记者给出了相似的说法。

  近期,两项重磅级的海外电缆投资,在业界引起躁动。3月17日,英国国家电网分别与韩国大韩电缆、希腊电缆签署了电缆系统框架协议。协议涵盖的项目总价值估计为59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5537亿元),计划在未来八年内开展超过15个海底和地下HVDC项目。今年2月,美国科技巨擘Meta也宣布,将启动一个跨越5万公里的全球海底电缆项目,初步估计该项目的成本约为100亿美元。

  国际能源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后的复苏周期。据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9GW,全产业链投资规模将攀升至800亿美元,两项核心指标均将刷新历史纪录。

  国产海缆出海

  海缆作为海上风电的关键组成部分,技术难度大,壁垒高,曾经一度被海外企业垄断。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电缆厂家不断创新,已经涌现出一批国产海缆厂家。

  目前,国内从事电缆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包括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万马股份、宝胜股份、汉缆股份、太阳电缆、起帆电缆等,均涉足海缆产业链。

  在海缆方面,主要有中天科技、东方电缆、亨通光电等三家企业。以东方电缆为例,该公司首根国产化大长度海洋脐带缆于2018年实现交付,使公司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具备全套脐带缆测试装备能力的供应商。

  从2018年公司在该领域重大突破,到2021年全行业抢装,再到近几年海上风电投资退潮,东方电缆的相关收入都有明显反映。

  数据显示,2018年,东方电缆的海缆系统实现营业收入10.72亿元,当年增幅高达802.61%。到2021年,该公司在海缆系统实现收入40.82亿元,同比增长50.21%。也是在2021年,公司业绩在海缆高毛利的推动下,净利润达到历史最高值11.89亿元。

  过去几年,电缆行业在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国内厂家纷纷选择出海,包括参与境外项目招投标、投资设厂以及收购境外电缆厂。

  比如说,2022年,东方电缆在荷兰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参与欧洲海上风电项目角逐。中天科技202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海缆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相继中标中东和亚洲中压油气大长度供货项目、多个欧洲地区高压和中压电力互联项目。2024年以来,亨通光电中标了克罗地亚中压海缆项目、冰岛VMJ海缆项目等海洋能源项目。

  预期迎来复苏

  从近期记者对产业链采访来看,国内海上风电行业在经历长达三年的调整后,有望在今年迎来复苏。

  东方电缆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海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海缆的支持。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深海科技,将为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强有力的保障。从今年行业的情况来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般来说,一些项目会进行集中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并网的数据较前些年会有所增长,行业前景会趋好。

  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21年,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刺激之下,我国海上风电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4GW。抢装潮后,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下滑,2022年5GW,2023年7GW,2024年6GW。而“十四五”规划,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目标为60GW。

  目前海上实际装机容量与“十四五”规划目标差额较大,产业链普遍对2025年持乐观态势。同时,券商研报普遍预计2025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在10GW以上。

  与之呼应的是,相关企业近期陆续收到正式中标通知。3月22日,东方电缆公告称,公司陆续收到中标通知书,确认公司为海陆缆项目中标人,合计中标金额约21.46亿元;亨通光电3月21日公告,公司及子多家公司陆续收到项目《中标通知书》或签署项目合同,确认中标国内外海洋能源项目,中标总金额为11.33亿元。

  寻求国产突破

  作为全球电缆生产大国,我国海缆虽已实现国产化生产,且远销海外,但超高压海缆的关键材料,至今还受制于人。

  电线电缆(陆缆、海缆)的原材料,包括等金属材料以及绝缘材料、屏蔽料等。目前,我国超高压电缆用绝缘料、屏蔽料等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就国产海缆绝缘料相关事项,证券时报记者致电上述一家企业,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做得不好”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能生产海缆绝缘料,却不代表能稳定供应。据了解,上述国内可生产海缆绝缘料厂家中,万马股份是国内仅有能稳定且批量外供的厂家。

  “绝缘料是海缆生产的关键材料,决定着电能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一旦发生事故,事关项目的成败。所以,即便是低压绝缘料,也需要经过示范项目应用,检验以后,才会得到大规模使用。”万马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超高压海缆绝缘料苦于得不到示范项目应用的情况,有望得到改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