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清华大学研究员李显君表示,中国之外燃油车巨头转型成功者寥寥。电动化、智能化与AI技术深度融合,汽车产业格局重塑。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外资车企加速转型,智能化竞争成为关键。华为等科技企业助力外资车企补足短板,AI技术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工具。

“中国之外的企业,燃油车巨头转型成功的不会超过5家。”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研究员李显君在4月20日举办的2025新华网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论坛上表示。当前,电动化、智能化与AI技术深度融合,汽车产业格局正处于重塑之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半壁江山,国内自主车企快速崛起,合资车企市场份额被蚕食。

李显君表示,回望工业革命历程,每次颠覆性创新都是企业的“生死劫”。汽车取代马车时,美国大量马车企业折戟沉沙;智能手机时代,众多品牌黯然退场,仅少数得以幸存。如今,AI技术在汽车领域不间断迭代更新,一旦在AI竞争中掉队,传统企业想要追赶,难度超乎想象。他预计,若AI持续深度介入,这一轮汽车产业颠覆性创新将在2035年基本结束,最晚不超过2040年。

“从未来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格局来看,中美德将成为主导力量。”李显君表示,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强大AI能力,有望成为领导者;美国依靠领先AI技术和特斯拉等企业优势占据重要地位;德国则凭借工业4.0基础,尤其是数字化能力成为主导者之一。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根基深厚,且与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了AI应用能力,增强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奥迪、宝马等外资车企纷纷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欲补足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KT与销售服务部副总裁冷江涛认为,当前的汽车厂商都在卷可视化的功能堆砌或者功能清单,忽略了体验上的优化。组合驾驶辅助能力不能只是看一个功能列表,更要看功能的体验是否优秀、是否可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各个传感器和算法的配合,车的数据累积以及持续对算法的优化都是一个系统,而且是长期的过程。

“华为乾崑与奥迪的合作过程,也是头部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的双向赋能。”冷江涛说,华为与奥迪的合作始于2019年,期间做了非常多的测试、体验和改进。双方共同打造的智驾目前已搭载新奥迪A5L,后续新平台产品均搭载与华为合作的智驾系统。

当前,外资车企仍倚重燃油车业务,有关燃油车能否实现智能化引发了行业讨论。有观点认为,燃油车因电瓶小无法支撑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电力需求。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表示,组合辅助驾驶系统仅需几百瓦电力,而油车用电行驶过程中靠发电机供电,不是靠电瓶供电。影响油车智能化、油车能否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关键是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外资车企正在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但过去,外资车企传统“总部决策-区域执行”的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不少外资车企已开启本土化研发策略,以此缩短决策周期。业内认为,在决策权与技术开发本土化上实现同步也十分重要,即组织架构的适配性。

李显君认为,燃油车企业转型要回归理性本质,将AI视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品质、优化体验的有力工具。同时,企业应在两年内发起新能力革命,基于AI制定战略,打造全新组织DNA,构建适应颠覆式创新的动态能力体系。分区经营策略不容忽视,中国自主品牌广汽、吉利等已积极实践。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